昨天上午11点,在深圳罗湖老街地铁站G出口附近,从浙江绍兴赶过来的杨国中家人,终于见到了失散10多年的杨国中。在见到老父亲的那一刻,杨国中面露惊讶,念着“爸,你怎么在这?”,随后便“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见此情形,帮助杨国中和家人重聚的“让爱回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流出了热泪,杨国中和家人也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在深圳流浪10多年后,杨国中(蓝衣者)和家人团聚,忍不住哽咽。
10多年前来深圳打工后,意外丢失身份证和毕业证的杨国中,因为自觉自己在外多年“不叫闯,只能叫混”,主动不与家人联系。昨日一家人重聚后,杨国中将于今日随家人回老家。
对于回老家后的打算,杨国中说,“还没有想到明天怎么办,毕业这么多年,没有工作经验,要想再进入公司找份工作很有难度,只要活得下去就行了。”
在深10余年靠打零工谋生
出生于1979年的杨国中,祖籍浙江绍兴沥海,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经济林专业的他,只想着毕业后能找份与专业对口、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对生活并没有太高要求。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投奔在上海承包建筑工程的大哥,帮大哥打杂并管理一小片葡萄种植基地。但在上海仅一两年后,杨国中便不辞而别,自此十多年间与家人再无联系。
杨国中说,当年选择从上海南下深圳,仅是因为听同学说深圳的冬季很暖和。但刚一踏足深圳,杨国中的身份证和毕业证便都丢失了,正规公司进不了,只能依靠帮人搬货、卸车等来谋生。
明明知道回家补办证件,就能重新过上“正常”生活,但杨国中却没有选择回家,“对于一个不想回去、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改不改变并不重要。”打零工、捡纸皮,就是10多年来杨国中在深圳的谋生方式。他称要不是志愿者找到他家人,他还没想过哪天能回家,“一个人生活,怎样都可以,养活自己就够了。”
杨国中四叔称,杨国中从小便性格内向,但十分懂事,“可能这也是家庭环境影响,我们弟兄几个也比较内向。”四叔称,自己19岁去上海打拼后,便在上海成家立业,与绍兴老家亲戚走动变少,只在逢年过节时回趟家乡,侄子杨国中在他印象中,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大哥家里经济情况相对差一些,3个男孩子,负担比较重,他作为老幺很懂事,大学都是勤工俭学读完的。”
找到家人后,杨国中被媒体团团围住采访。
四叔回忆,当年杨国中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投奔大哥,也曾去四叔家探望过一次。当时见到大学刚毕业的杨国中,四叔感觉侄子“长大了”。说起10多年前最后一次会面与昨日的重逢,四叔坦言,“一个天、一个地,认不出来了”。
家人已给他老家户口销户
杨国中父亲今年72岁,两鬓斑白。父亲称儿子失联多年,家人曾无数次跑到镇上和市里的派出所做人口失踪登记和查询,由于一直未发现杨国中的身份证使用记录,家人觉得找到他无异于“大海捞针”。杨国中是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如今哥哥们都已成家,家人曾一度以为杨国中“不在了”,因为他10多年来从未与家人联系,家人也找不到找寻他的线索,于是把他的名字从老家户口本上去掉了。
昨日中午,杨家人分别了10多年后,终于一家团圆。在深圳东门的一个饭馆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了10多年来的第一次团圆饭。杨国中的四叔点了一大桌子菜,还要了两瓶啤酒。菜一上桌,四叔不停地给他夹菜,但杨国中吃得并不多。
杨国中父亲从随身携带的行李袋里,翻出一小瓶喝了一半的白酒。四叔称,这是前一晚,杨国中父亲睡不着而买的酒。十几年没见儿子,也无任何音讯,突然得知儿子还活着,杨国中父亲心里既担心,又高兴,许多种情绪夹杂在一起难以入眠。
和72岁的老父亲久别重逢,杨国中为他披衣。
第一杯酒,庆祝一家人团圆。杨国中一口喝光,坐在一旁的二哥又给他满上。席间,杨国中话不多,一直低着头,吃得也少,但一直噙着泪,不时摘下眼镜拿起餐巾纸擦去眼角的泪。除了牙齿有些黑黄,指甲有些脏,今年40岁不到的杨国中穿戴还算整齐,看上去与普通人无异,一副金属框架眼镜更让他与其他流浪者区分开来,更多了几分书生气。
“掉队的大雁”渐失归家勇气
这几天,深圳降温了,睡在桥底下工地围挡里的杨国中,走出“室外”时还只穿着一件蓝色短袖,家人见状赶紧拿出外套来给他穿上。杨父一直称儿子“受苦了”,“十几年没消息,这么多年一个人过得苦。”说到这里,杨父也忍不住抹泪。
看到父亲落泪,杨国中也把持不住。这时老父亲缓缓地从行李袋里找出一盒纸巾,递给杨国中,杨国中抽出一张纸巾递回给父亲。他说,10多年前他离家时,四叔的头发还没白,父亲的身体也比现在要硬朗许多。
杨国中称,以前父亲靠贩卖水果给家里补贴家用,那时父亲去市场贩卖水果,每天要早上四五点蹬着自行车出门,“要花40分钟或一个小时才能到市场,一车水果200来斤,夏天我们自己种的水果熟了也拉去卖,基本上一个月里每天都这样。”
他说这么多年来,自己在外的经历不叫闯,只能叫混。“闯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也没有勇气(回去)”,他称,小时候只要老老实实做完作业,好好读书,奔着考上大学就可以了,但人长大以后,对自己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考上大学跟以后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大,人长大了就会现实起来”。
这么多年,一直与家人失联,杨国中反复说,“回去能干嘛?是爹娘养我还是我养爹娘?我拿什么来养?我能做什么?”坐在一旁的父亲听了这话开始反驳儿子,称只要回家就好。“天上的大雁都是一队的,掉队的基本上就不见了,你看见的雁子都是整齐的,掉队的你看不见。”杨国中以大雁来自比,称自己是“掉队的一员”,“我有手有脚,可以吃饱饭,但当我吃饱饭以后能怎样呢?别人对我会有要求,那时我怎么办,怎么应付那些别人的要求?”
杨国中称当“让爱回家”服务队的志愿者提出要帮他办理身份证时,他便想到自己会被家人找到,这么多年虽一直想回家,但由于觉得自己是男孩,有责任做出些成绩撑起家庭,无奈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回家的勇气便渐渐消散,“道理我也明白,但道理是说出来的,事情却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志愿者帮办身份证找到家人
志愿者张世伟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杨国中的情景。1月15日晚,他和另一志愿者叶树添在深圳罗湖区东门一处桥底下,见到了和其他流浪者在一起的杨国中。通过交流,张世伟得知杨国中身份证丢失,10多年来一直未与家人联系。结合以前的救助经验,张世伟便以帮忙补办身份证的方式,问清了杨国中的家庭地址。就凭着这一点信息,张世伟通过杨国中老家的派出所、村委辗转找到了杨家人的联系方式。
张世伟称,当村支书接到志愿者电话且听明来意后,便直呼志愿者们是“骗子”。原来村支书称杨国中十几年没回过家,户口本上也早已销户,他们不相信一个大学生会不和家里联系,因而都以为杨国中“不在了”。
志愿者以帮助补办身份证的理由帮助杨国中联系到家人。
张世伟只好将杨国中现在的照片以彩信形式发到村支书手机上,照片发出不久,张世伟便接连接到四五个电话,都是村里人和杨家人打过来询问情况的。“他们一直问杨国中在哪里,很想马上见他。”张世伟建议杨家人考虑杨国中的心理情况,“好事多磨,他这么多年主动不联系家里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心结”,劝他们先坐下来冷静商量,再来深圳与杨国中相见。
找到侄子,杨国中四叔很开心也很自责,“要检讨要反省的地方很多,去年还想通过网络来找,因为工作和家事又耽误了。我也有一颗善心,我也会在以后去帮助别人,这是志愿者给我的感觉。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根本没有寻找的方向。”
昨晚,杨国中四叔在旅馆致电南都记者,称一家人已买好今日回老家绍兴的车票,“和他二哥逛街去了,要给他(杨国中)买身新衣服和鞋子!”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何双美
图片:“让爱回家”志愿服务队供图
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本文版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获得授权转载请点击 购买授权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