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论坛上,有人预言未来一些年,关于癌症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将有重大突破!!
据说,如果取得突破,将会对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这是我校梁艳春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美国佐治亚大学徐鹰教授团队在理论与数据分析方面取得的研究结果作出的预言,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喔!!
2017年1月14日至15日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梁艳春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本届年会就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交通出行、创新教育、科技创新等未来发展重要议题,推出了诸多重量级的主旨演讲和精彩纷呈的高峰对话环节。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大中华区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本届年会现场为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得主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并宣布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奖”这一新奖项。
在参加未来论坛2017年会期间
梁艳春教授在网易直播间接受了网易科技专访
以下内容根据梁艳春教授在网易直播间分享实录整理:
网易
您早期做神经网络,其实经历了神经网络第二次的衰落,到后来深度学习再次爆发的过程,您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过程到底是什么状况,以及内在原因是什么?
梁艳春教授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我是踩着神经网络要起来的那个时候开始做的,我没有经历低谷,已经快要起来了。那时候我们大概开始做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是吉林大学应该是在1990年的样子,当时和我们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周春光教授开始做神经网络研究,那个时候在国内我们做得比较模糊一点,只是觉得这个比较前沿一点,开始讲这方面的课程,也带学生做,那时候一般做算法的研究,有一些应用,但是那些应用我们一开始是稍微初级一些的,后来做一些应用就做到关于力学系统的控制,还有一些预测,后来做一些图象识别等等的工作。
神经网络的发展是经历了比较典型的大起大落,我总的一个感觉是这样的,实际上还是跟整个科研的大的形式非常非常相关的,比如说神经网络最低谷的时候应该是人工智能比较兴起来的时候,比较兴旺的时候,那么后来到人工智能有一些问题走不动了,这个时候可能回过头来觉得有些事情,可能光是那种推理方法就不行了,这个时候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来了。它兴起来以后有一度过热。应该是在90年代的,1995年、1996年那会,那会大家都来参与。
IGCNN在我们国内应该好像1995年、1996年人非常非常多,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专家还提到我们现在关于神经网络的研究过热,也讲到是不是不要去做一些理论研究,为什么那么多人做神经网络研究,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做应用,实际上现在回头看,理论研究是必须的,必须得有理论研究。
网易
您经历了这样一个人工神经网络大起大落的变化,也亲身经历了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现在我们中国也在做,而且最近有一些报道谈到中国现在在人工智能这方面的研究好像占据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地位,不知道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个现象或者从历史角度来看,过去跟国际差距怎么样?现在跟国际差距怎么样?
梁艳春教授
90年代时候国内跟国际差距是比较大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现在我的感觉就是,国内的一批年轻的教授们做得非常非常好,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周志华教授做得非常非常好,我认为他已经站到国际前沿。
今天在论坛上还有未来健康这样一个话题,我是想结合着我目前也做了一些研究的领域,我想说一下这个事情,关于癌症的研究,我认为在未来的一些年,比如十到十五年,关于癌症的形成,它的发展机理研究要有重大突破,这个如果有重大突破,后面就会导致我们关于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可能会有颠覆性的改变,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我这个说法是有一点理论根本的,美国佐治亚大学徐鹰教授带的一个团队这些年一直做这方面研究,同时理论方面,数值实践方面表明已经有一些结果,我们期望着有好的成果出来。
梁艳春教授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网易直播间接受专访
在专访中,梁艳春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美国佐治亚大学徐鹰教授团队在理论与数据分析方面取得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未来一些年,关于癌症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将有重大突破。如果取得突破,将会对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梁艳春,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0-199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0年-2004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2006年-2010年期间到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做访问教授。
2011年-2016年期间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做访问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智能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欧盟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的论著被国内外同行他人引用3,000余篇次。连续两年(2014,2015)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梁艳春
未来论坛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科学传播公益平台,不仅是科学面向公众的 “传播人”、科学界和商业界的“对接人”、更是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
未来论坛在2015年之初由科学界、教育界、互联网界、投资界一批极具影响力的领袖共同发起,至今已形成未来科学大奖、理解未来讲座、闭门耕研讨会和未来论坛年会等高品质的系列活动。
【文章撰写】新媒体中心
【微信编辑】朱文欣
【责任编辑】汤义和、张宇航
【消息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易新闻
【温馨提示】图文由@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新媒体中心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授权后,保留下面的配图转载.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