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如何规建?广州上半年有望出台相关规范

南方+ 记者 2017-01-17 08:08

不足半年,共享单车就拿下广州1/4单车市场,全市活跃单车约60万辆,其中共享单车数量已超17.5万辆。刚刚结束的广州“两会”,有超过2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共享单车的话题建言献策,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补充加入了“推进自行车规范管理”,并强调“有序发展城市慢行系统”。

这个互联网共享经济下的新事物会给广州的城市治理带来何种启示?

上周日,南方都市报举办第20期“坐下来谈一谈”论坛,邀请11名嘉宾畅谈:“共享单车,如何让羊城更美好”。论坛嘉宾来自广州市各部门、交通研究机构、民间N G O、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普通市民。让官民和各界平等对话,一直是南都“坐下来谈一谈”论坛的立意和宗旨。

今年1月以来,南都连续抛出8篇与共享单车相关的系列报道,我们展现共享单车来到广州之后的各种乱象,调查骑车难的现状困境,探寻慢行系统路网支离破碎的原因和痛点,呼吁广州重构一个“最符合广州实际和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慢行系统。

本期论坛,我们邀请与上述主题相关的各方坐而论道,在两个多小时里,嘉宾们思想交汇碰撞,他们热议“共享单车怎么管、慢行系统怎么建、大数据怎么助力交通决策”这几大议题,其中既有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也有角色不同发生的思想交锋。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建议,以海珠区为试验,可以考虑在机动车的路权、行人的路权方面适当让步,先尝试构建适合骑车的慢行体系,让在海珠骑车做到舒适、安全、连续。

海珠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下文简称科工商信局)局长方奕涛把共享单车看作初生婴儿,力倡“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应当宽容以待,“谋定而后动”。共享单车对海珠区的五类车而言,颇像是“帮忙打怪兽的工具”。方奕涛说,共享单车到来之后,去年第四季度海珠区查扣的五类车数量比前三季下降了20%—50%。

政协委员郑子殷最讲“实际”,他认为共享单车进入城市的一个前提是,他愿意提供一些数据给政府作为决策依据,这既是企业责任也是门槛。

共享单车“15天占领一个城市”的豪言壮语不时见诸报端,在拜客绿色出行总干事陈嘉俊看来,共享单车应该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探索和规范发展过程中的道路资源、准入数量等问题,共享单车未来应该基于广州而生长,并非在所有城市都用一种套路或模式。

“南方都市报搭建了这样一个论坛,就是一个协商平台,让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在这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社会组织、市民的意见,能够使得我们的公共政策更好地制定执行。”广州市政法委专职委员姚森隆为论坛“点赞”,在他看来,公共政策的输出必须要和民意匹配。

论坛结束,我们根据嘉宾的讨论焦点达成5点共识,并汇集成政策建议递交给前来参加论坛的所有嘉宾。南都期待,这些建议对官方未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有所启发。

路权:政协委员亲身体验骑行难 嘉宾调侃要“心肌梗塞”

有过在广州中山路骑行经验的人,一定“心塞”无比———“整条中山路的自行车道是不断变化的,中山一路在内环下面,有些地方跟前进路一样宽,一旦走到中山四、五、六路,除了马路三个车道,只剩四五十厘米单车道,如果不小心踩到比马路更低的人行道,感觉就像踩悬崖,而且中山四路还碰上学校放学,足足两个机动车道被自行车和小汽车占掉,自行车只能被迫走机动车道”,最近5年每天都骑车上下班的市民邹恩栋用“有趣”来调侃广州的骑车难。

论坛上,几乎在广州骑过车的嘉宾都一致“吐槽”,在广州骑车,真难。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不久前和南都记者一起体验了一把骑行难。这名广州人已经20多年没骑过车,那天跟着记者从昌岗路往农林下路骑,最窄处估计只有60厘米,“骑上去得和机动车争道,非常害怕。”他一边说一边双手比划,“骑到中山路想转去农林下路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骑车过街的方法。”和20年前宽阔的单车道比,他纳闷,“为何广州过去的自行车道现在慢慢消失了?”

一直呼吁广州构建慢行系统的拜客绿色出行总干事陈嘉俊更调侃说,“我刚才是骑车来的,每骑一次就心塞一次,可能要心肌梗塞了”,他记得有一次去环保局开会,由于没地方停车,只能把车抬到局领导的办公室。

陈嘉俊认为,广州对自行车出行不友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不知道哪里有安全停放自行车的地方;二是道路设施,有一些地方人行天桥坡度太陡,不适合推车上坡;三是道路管理,路边乱停放的私家车占据车道,还有公交车进出站占据自行车道。

除了自行车道路有问题之外,市交警支队勤务管理处副处长许莹也从交通管理者的角度表达了无奈:目前大量的共享单车上路,骑到机动车道上让交通管理很难办,骑车不像开车要经过交规培训,骑车人安全意识不够,交通违法也比机动车更多,增加了执法难度。

三十年来“风水轮流转”单车、摩托、汽车“十年一轮回”

在广州骑行这么难,有什么妙招?

交通专家、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建议,可以以海珠区为试验做慢行系统的探索,考虑在机动车的路权、行人的路权方面适当让步,把一些路权让出来给单车,“要让自行车舒服一点,无非就是6个字,只要做到舒适、安全、连续,广州有7000多平方公里,如果摆在从化、番禺可能没有代表性,海珠区既有最老的核心区,也有最新的地标,所以在海珠区可以做一个试验。这样对于政府来说压力也不会很大,就是海珠的交警辛苦一点。”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也表示,他看到海珠区非常积极地做尝试,海珠区位于新旧交接区域,有很宽阔的马路,也有横街窄巷,所以,海珠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试点。

早在2015年前后,广州规划部门就做了一份慢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当时提出将广州分为核心区、外围区、生态区三部分,在不同的区,慢行系统的功能定位和角色不同。但这毕竟是管“大方向”的,对于各区的慢行系统应该如何构建,并未见“落地”的慢行路网规划。上述建议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

其实,在广州“两会”期间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都曾提出,广州的慢行系统落地规划应该由区牵头,他们认为这样更具可操作性,更利于解决各种沟通衔接障碍造成的“路不成网”现状问题。

马小毅解释,交通方式与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状况都有关系,近三十年来,出行工具是“风水轮流转”,单车、摩托、汽车三者“十年一个轮回”。

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还是各个家庭里“三大件”之一,1996年之前骑车的人很多,所以当时做交通道路规划路权会优先考虑自行车。1996年后慢慢让给了摩托车,2006年前后摩托车出行也衰落了,路权让给了小汽车,但现在小汽车导致的交通堵塞非常严重,所以又逐渐开始往自行车上回归,绕了一圈回来了,“自行车的时代可能应该是到了”。

据悉,2015年中央重新对慢行系统重视起来,也出台了新的文件,广州2015年也做过慢行系统战略规划,现在有些区也开始在改造完善慢行系统。

23个要素指导系统构建 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

对于慢行系统的建设问题,市住建委市政处副处长赖永娴说,其实慢行系统的建设完善并不是共享单车出来之后政府才做的,“我们一直在做,并不完全是(共享单车)倒逼的结果。”

赖永娴说,2015年年底中央时隔多年之后再开了城市建设工作会议,2016年年初广州也召开城市建设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城市建设要更加精细化、品质化,因此去年5月份时候开始在全市打造一区一条示范路,市、区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慢行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在做“城市道路全要素”的相关规范,该规范总共有6个系统组成要素,其中之一就是慢行系统,整本手册90个要素中,慢行系统的要素占了23个,未来有望通过这些要素去规范、指引慢行系统的建设。“相当于在规划和设计之间加入了设计指引”,更加强调建设的功能性,而非仅用国标“一刀切过”。据悉,这份规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赖永娴说,做示范路的过程中,也逐步在探索淡化红线的范围,将原来强调城市道路的概念转化为强调城市公共空间,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你走到国外的街道感觉不到这个大楼的物权和市政道路的分割,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会去尝试做一些探索。”

【来源】南方都市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者】马强   

编辑 陈峥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