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死于锁桩的公共单车变身共享单车,这个新事物能活吗

南方+ 2017-01-16 19:33

南方+记者 鲁力 摄

文|有料哥

广东的同志们,冬天终于来了!今早有料哥被冻得不想起床,于是在床上赖了半小时之后,终于艰难地走出家门,骑了辆摩拜赶到单位。

其实不关天气的事,应该是从2016年夏天开始吧,广州街头就出现了一大拨共享单车“大军”,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每日穿梭。

要有料哥说,这共享单车是真方便啊!扫码即走、费用低廉,找车停车也不用太费劲,没事踩踩单车还能锻炼身体,这个“新事物”火得是理所当然。

咦,好像哪里不对?共享单车貌似并不“新”呢,各大城市不早就有了公共单车么。

遇冷的公共单车

就拿广州来说。广州的公共单车最早源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当时BRT中山大道快速公交沿线一下推出5000辆公共单车和配套的18个服务点。此外,大学城也有投放。

之后是2015年,广州发布《广州市公共自行车侧项目提升推广工作方案》,计划推出10万辆公共单车,并做了相应的布点规划。

同是便民公益项目,同是“共享”的概念,为啥官方主导的公共单车与时下热门的共享单车,境遇如此不同?

有料哥的小伙伴——南都记者前几天做过一个统计,目前广州市面上“服役”的共享单车预计超过了17.5万辆,而公共单车总共才有约1万辆。并且由于“摩拜”们的冲击,之前提出的10万辆公共单车投放计划,也基本上被暂时搁置了。在数量上就立见“高下”,僧多粥少的公共单车,自然无法满足更多人的短途出行需求。

珠海的公共自行车。南方+记者 王荣 摄

不过,有料哥觉得,数量只是个算不上问题的问题,最主要的,公共单车还是“输”在了“桩”上。公共单车的停和取都依赖于锁桩,这相当于公交车的上下需要固定的公交站台,自然比不上招手即停、可以在家门口下车出租车方便。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公共单车还是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同时由于取车、还车必须有锁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行程目的地没有服务点,公共单车就无法停放计费,这也限制了公共单车的使用范围。当然,就算你的计划行程终点有锁桩,但如果碰见锁桩满了,你照样不能还车、停止计费。

此外,部分公共单车的停车点还有运营时间的限制。像广州BRT的公共单车停车点,就限制了用户只能在07:00-22:00还车。这也是局限性之一。

而“摩拜”们恰好弥补了公共单车的短板,这让有料哥和身边的很多朋友,用脚投了共享单车一票。

类似的状况在省内外的其他城市陆续上演。武汉市的公共单车曾被当作“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今却处于“半瘫痪”的境地;自行车网点少、布局不均衡导致存取不方便等问题则使西安公共单车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共享单车会死吗?解药还是有的

资料图片

●死法一:乱骑乱停

共享单车自然有它的便利,但在便利的同时,路边随意停放等也城市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马路中央违章停车,以及人行道上常见的故障车成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心病。

◎解药

建设城市慢性交通系统

共享单车面临“管理难”,让各大城市管理部门头痛的同时,广州海珠区却率先向共享单车抛出“绣球”。据悉,摩拜单车、OFO公司在全广州投放的15万辆共享单车中,有一半都设置在广州。这两家公司还海珠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何海珠区如此积极与共享单车合作?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副局长陈宇曾这样告诉南都记者:共享单车不仅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问题,还对形成居民出行“大数据库”中有积极作用,帮助未来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城市慢性交通系统,简单的说就是把汽车强占的道路重新还给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行出行方式,让“以车为主”的城市重新变回“以人为主”的城市。2015年,广州制定了全市层面的慢行交通战略规划。

在城市这个构想下,海珠区发现,共享单车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健康便捷的出行途径,其自带的职能定位设备还慢慢积累了不同地区居民的出行习惯、潮汐往返特点等数据,为今后政府部门调整区域公共交通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OFO单车广州城市经理冯海彬此前答记者问时就曾介绍,在街道部门确定共享单车公共停车点时,他们就曾根据投放首月的原始数据积累确定了周转大、聚集多的定位,首选了地铁沿线等人流众多的区域选作合适的停车点。

被加装了“私锁”的ofo。资料图片

●死法二:死在“私心”

共享单车之用起来好用,在于流通方便。如果共享单车被骑到了没多少人用的地方,被“私心”锁进了小区里甚至楼道里,难以交流,慢慢得也会变得不实用。

有些私心则更甚,有料哥却也经常在路上遇到被涂改了二维码的摩拜、被加装了私锁的OFO,以及被停放在居民自家楼道里的小蓝。

尽管这种现象令人无奈愤怒,尽管各家共享单车都有“举报”的条款,不过在路上遇到了这类车,你真的有精力去举报,或者和那些怀揣着“私心”的路人讲道理吗?如何避免共享单车被私用,也是共享单车面临的一个课题。

◎解药

探讨和多部门利用大数据共同管理

2016年12月16日,深圳市交警局与摩拜单车发布联合制定《共享单车行车秩序规范》,对共享单车的实用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份详细的规定中,未在单车停放区域路段50米范围内规定地点停放、在未设单车停放地点的路段紧靠路边停放、将单车停放在机动车道上绿化带隔离带等禁止单车通行区域的,均被视为违法停放,可能面临20元的罚款。

而在广州,大数据利用可期,海珠区曾透露,看中共享单车累积居民出行大数据,形成区域范围内慢行交通体系大数据库,加大广州智慧交通体系数据分析支持力度。据介绍,通过借助共享单车的智能电子锁和GPS定位技术等技术力量,结合人流密集出行区域交通潮汐式往返特点,海珠区可以根据各区域人行道、出行需求量等实际情况,与企业一起灵活调整投入数量,积极引导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接驳公共交通出行,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果共享单车企业提供的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那么可以预期在出行需求上进行引导后,单车更容易用得到,使用者可以不必有“私心”,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2016年12月27日,深圳市福虹路上,共享单车扎堆停靠在人行道上,占据了约一半的距离,行人路过时经常出现拥挤。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死法三

融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之前就曾有分析认为,共享单车是否是“刚需”仍需要市场长期检验才能得出结论。而在此轮共享单车“热潮”冷却之后,不少仍然难以在市场竞争战中站稳脚跟的企业将不得不面临市场大幅缩水和维护成本逐级升高的“双重打击”。

◎解药

转换盈利模式

据悉,为了确保长期共享单车能足够“耐用”,一辆共享单车的造价甚至高达上千元。即便如此,仍不能阻止大量单车出现故障问题,以及部分低素质使用者的恶意破坏行为。

共享单车企业若要确保自己在漫长的“烧钱期”之后顺利存活,并在今后水涨船高的维护和置换费用下仍然实现盈利,得有长期靠谱的盈利模式才行。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出现,也恰好给了政府部门一个思考的空间,公共服务如何做到更加的便民。同时,在新事物诞生之后,我们是不是有与民间资本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做到官方、民营企业和市民的多方共赢。

【策划】只偶

【撰文】肥 泠汐

【校对】曹柏英

编辑 李啸啸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