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洗车的阿文(化名),他的动作麻利而有序。很难想像之前的他不愿与人交流,常常面无表情。而如今,在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阿文走出了阴霾。
“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出院就万事大吉了,大部分人会复发,不少人虽病情稳定了,但由于长时间脱离了原先的社会关系网,一时间不能融入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过程往往很漫长。”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吴淑华表示。
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是日前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公益创投,扶贫助残”项目精神而创建的首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拥有江门最强的专业康复技术团队,并配备有齐全的康复训练项目和设备,可使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生活功能、社会技能、社交礼仪等近40个康复技能的训练,更好地回归家庭及融入社会。
1 致力于建立“三位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据了解,目前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约有18个服务对象。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重建角色,回归社会。”据吴淑华介绍,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目前开展有医学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和心理康复5个领域的综合康复训练,能全方位地帮助精神障碍康复者在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等方面尽早回归和融入社会。
据了解,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分为社康部和职康部两部分。
社康部的服务对象为江门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或照顾者、社区内疑似精神疾病患者、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及其他对精神健康有进一步了解需要的居民。
“社康部起到衔接作用。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可在康复中心进行强化性康复。”吴淑华说。
职康部的服务对象为新出院及社区转介精神康复者,以蓬江、江海两区的康复对象为主。
“接收此类服务对象前,我们要先评估患者的病情是否稳定、状态是否良好等。”吴淑华表示,他们要求康复者的年龄在18岁至60岁,且病情稳定,没有严重的破坏或骚扰性行为,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及传染病,有适当的工作动机及能力,并有自我照顾的能力,能自行往返。
“康复治疗师会根据康复者的情况,挖掘其优势、潜能,根据其需求,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吴淑华说,康复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康复训练小组,例如手工制作小组、布艺制作小组、园艺培训小组、洗车技能小组、便利店服务小组等。
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致力于建立“三位一体”(即“医院—社区—家庭”)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通过个体化的设计和训练,有针对性地编排各种有目的的康复活动,发掘个人的优势和潜能,让精神康复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精神康复者的家属还可来到服务中心做义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帮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记者看到,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还设有洗车场、工厂、手工制作处、便利店等,像一个小社区。精神康复者可通过不同的岗位来锻炼康复。另悉,接下来,该中心还将建设休闲娱乐区、阅览室、健身区等。
2 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以前,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流程就像旋转门,从家里到医院就诊,出院后发病,再到医院就诊。”吴淑华说,“患者去普通精神科就诊,得到的可能是药物治疗或长时间住院,回家后并无进一步的康复治疗。他们发病后脱离了社会关系网,失去了社会地位和收入,这种状态会影响照料者的情绪,家人的负面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如今,康复服务中心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协助患者增加一些社会技能。”
记者在正式投入使用的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见到了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阿文。据吴淑华介绍,以前的阿文不愿意出门,工作人员曾经3次上门,多次与他交流,他都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后经过与阿文及其家人的不懈沟通,阿文终于同意进行康复训练。阿文在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参加了舞蹈等康复训练小组,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现在经常上台表演。如今,他又选择了洗车、工厂手工等训练项目,以便更好地恢复。
“看到患者一步步好转,自己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开心。”吴淑华表示,自从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启用以来,有很多人前来咨询。
★相关链接
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服务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8:30—11:30,14:30—17:00;
每周六上午8:30—11:30。
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服务咨询电话:
3508612、3508610
职康部康复收费标准:
1、办理有医保,并持有《第二代残疾证》者,按医保收费标准收费,部分费用根据规定由残联支付。
2、办理有医保,但没有办理《第二代残疾证》者,按医保收费标准收费,超出部分需自付。
3、没有办理医保及《第二代残疾证》者,所有费用需自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