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难收,这八种话不能随便讲
策划语
在广东的区域版图中,广州与深圳,是珠三角的两座核心城市,高举创新发展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基础;佛山与东莞,分别走出了“内源”与“外源”两种发展模式。这两组广东的“双城记”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今天推送的“双城记”系列之一《广深“创新双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带您了解这对珠三角一线城市闯出的模式、碰到的问题。
一个是省会、经济与文化中心,拥有千年的历史积淀;一个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小渔村奇迹般成长为一个全球有名的现代移民城市。
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几乎撑起了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这对珠三角的一线城市,闯出的模式、碰到的问题,从来不缺乏关注。
实际上,近年来广州、深圳的创新都获得了大量媒体、公众舆论的力挺。
“广州、深圳的创新模式和基础不同,当前碰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对这两个城市做个比较、寻找突破口,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2016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
广州:均衡发力VS成果转化瓶颈
一直以来,“千年商都”或许是广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名片。
当前,广州将重心放在了创新驱动发展上——2015年年初,广州提出要打造“三大枢纽”,其中一个便是“国际创新枢纽”。
如今,科技创新,成了广州的主旋律。
国际城市创新奖、国际创新大会、国际创新节、小蛮腰科技大会、海交会……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这些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几乎排满了广州的日程。
站在广州塔上,可以眺望到广州的创新带——从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到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再到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9大科技创新高地,构筑了广州的创新地理图谱。
发力创新发展,广州靠什么?广州索答科技公司董事长石忠民的答案,代表了很多广州创业者的心声。“政府的扶持措施、包容的社会环境、较低的房价、充足的应用人才特别是众多高校的IT人才储备等等,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合力”。
广州历来并非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单科冠军”,但恰恰是各方面均衡发力,形成了珠三角新的创新高地。
赛普特医药公司总经理林穗珍对《南方》杂志记者坦言,国内一些城市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才望而却步。但是在广州,却几乎听不到有哪个企业因为房价问题而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声音。
不过,广州离创新型经济体,还有不小的距离。
在科研资源方面,广州拥有华南地区密度最大、水平最高的科研院校。但是由于传统体制因素,科研成果通往市场的阻碍一直没有真正打通。“也就是说转化率并不高,不能为市场所用。”丁力表示,与此同时,由于产业“重型化”比较明显,创新成果与当地市场的运用和消费脱节,也阻碍了成果的转化。
广州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就坦言,当前,广州仍然存在“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难题尚未完全破解”“科技资源在广州,但许多创新活动不在广州;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转化应用不在广州”等问题。
破除以上的短板,广州的创新道路才能走得更快。
深圳:高成果转化VS公共服务之短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深圳创新模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前的布局。上个世纪80年代末,深圳就制定了发展科技产业的计划,允许科技人员专利入股,起到了显著的激励效果。到90年代中,进一步提出“科技兴市”思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除了先行一步之外,还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方面深圳虽然规划了科技产业,但是政府更多的是从制度上去破解障碍,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另一方面则是深圳国资规模小,包袱少。”丁力分析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凭借“欧美技术、周边资源、本地成本、国内市场”的模式,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宏观语境下杀出了一条创新血路。
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深圳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成果转化链条。
“以民营企业为主,拥有强大的产品化、市场化和风投等配套能力,是深圳创新能力强最根本的基础。”丁力说,其中最显著的就是IT产业,由于深圳乃至珠三角强大的市场能力,基于IT产业的创新成果得以高效转化。据深圳市科创委发布的《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深圳的IT产值高达1.5万亿元,占了全国IT制造业的将近12.5%。
与此同时,早些年深圳在风投、创投等创新金融方面也有着先行一步的优势。“正是这种技术跟资本、产业和市场的深度对接,以及相对成熟的法治环境,让深圳形成了较强的成果转化优势。”丁力说。
实际上,这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高端信息人才的进驻。
两年前,檀聿麟从美国回到深圳创业。“信息技术产业是深圳的一大支柱产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机器人等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已经爆发,对芯片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深圳锐越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檀聿麟告诉记者。
不过,深圳的创新发展,不是没有短板。比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就存在着不足,难以惠及占深圳人口结构大头的外来人口。
《南方》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拥有技术却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中小型企业创业者,陆续选择离开深圳,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落户。“房租成本低”“更受重视”“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等等,是他们选择周边城市的共同理由。
补短:广深的着力点在哪里
“从广州、深圳这两座城市的创新模式和基础来看,彼此的短板恰恰是对方的优势,非常有意思。”丁力认为,这两座城市未来的创新发展能否走得更远,都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从广州的角度看,关键是如何让创新活动更为市场化。“这不仅需要推动科研院所进一步向市场化改革,提升法治水平,同时也要找到更广阔的市场来对接。”丁力说,从而形成以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研产销一体化的创新转化能力。
这两年来,广州在全力补课。从2015年起,广州开始推行财政科技经费和孵化器两个倍增计划,并将资金投向进一步向企业倾斜,同时大手笔推出了“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不过,在丁力看来,这还不够。“从产业结构看,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创新型经济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让创新资源为实体经济服务。广州能不能重塑民营高新和先进制造业优势,从而发挥包括科研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能不能跟佛山对接,走出一条“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创新模式来?“从长远来看,这都是提高广州创新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向。”丁力认为。
30多年来,深圳是内地开放城市的典型,吸引了无数追梦者来这里干事创业,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企业。
但是到了今天,“创业者天堂”的吸引力,正在受到现实挑战。
在模具业内,深圳杰美晟模具有限公司是实力派——一直为保时捷、兰博基尼、宝马等全球高端汽车品牌提供模具配套。但是2016年5月,该公司总经理刘跃选择了搬离深圳,到河源“二次创业”。
“因为房价上涨,光是2015年我们厂租就涨了30%。做制造业,需要安心专注,但是深圳房价居高不下,员工买不起房子,子女上学也成难题,怎么做下去?”刘跃颇为无奈地说。
“能不能既适合创新又能更好地留住创新人才,这是深圳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丁力看来,当前深圳还要以分配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对大量移民特别是草根创新创业者也要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服务配套。
“能否扩大投入,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医院等设施的供应,完善保障住房制度,让更多人受益,这些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唯有靠持续的改革,才能攻坚克难。”丁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