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老报人著书讲述汕头埠百年历史

南方日报·汕头观察 2017-01-12 15:16

作为汕头开埠时最先开放发展的片区,小公园开埠区承载着太多的风雨与时光。近日,小公园亭的竣工开放以及西堤路部分骑楼试点修缮的完工,令小公园开埠区再次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如果想了解过去的小公园开埠区是怎么样的,不妨看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近期出版的一本《汕头埠旧事》。作者鄞镇凯以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了民国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期间的“汕头埠旧事”。光是收集资料,他便用了50多年。

在他的记录下,老汕头埠是什么样子的?今天使用的路名,又是从何而来?今昔的小公园片区有何区别?

汕头埠的百货大楼,是汕头人的集体记忆。杨立轩 摄

收集汕埠旧事半个多世纪

在汕头老市区生活成长,或许是目前年过半百的汕头人的共同回忆。

在鄞镇凯看来,“汕头埠老街区的一座座楼房、一座座碑亭、一处处‘五脚砌’,无不沉淀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和文化,这是百载商埠的历史记忆。”

1950年,鄞镇凯在汕头出生。“当时祖父年届古稀,已在这座小城生活了四五十年,熟悉这里的一街一巷、一亭一屋。我四五岁记事起,便常常牵着他的衣角跟随他逛街市,访亲问友。每到一个地方,祖父都会给我讲述那里的相关故事,至今有不少还清晰记得。所以说,这本作品搜集资料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鄞镇凯说。

用“满肚故事”来形容鄞镇凯再合适不过,而这一切离不开他的积累。“我出生寒门,当时家中有时连买盐的钱都没有,自然不能与其他同龄的伙伴一般上学,但挡不住识字求知的欲望,便走街串巷向人求教。”鄞镇凯说。未曾想,光是汕头埠的老招牌,便能说出不少有趣的故事。据鄞镇凯讲述,比如客籍华侨李伯桓来汕创业开设的“南生”,便有“我从南洋来,投本财生财”的说法,而当时有名的冰室清耀园,则是从老板冯耀波以及老板娘林清玉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这一“清凉”的名字。

在招牌中体现的合伙文化尤为有趣,比如“仁合”,便是取“二人合伙”的意思;“仕合”则是十一人合伙开生意……这样的故事不仅让当年的鄞镇凯十分向往,就算在今日听来,也颇为有趣,而这,就是当年汕头埠的生活之一。

参加工作后,自诩“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鄞镇凯广泛接触到各类关于汕头埠的故事,如“新观电影院原名‘陶陶戏院’,孙中山莅汕时在此举行专场革命演说”“蔡楚生曾在安平路的布铺当过伙计”“胡文虎的母亲是潮安人,曾被汕头人救过命,胡文虎为报恩,因而来汕投资”……

从汕头经济特区报社退休之后,鄞镇凯便利用空余时间,抱着“不能让百载商埠的人文与城市一同湮灭”的想法,历时两三年,将这些他亲历或听说的故事书写出来。

汕头老市区西堤路的骑楼经过修复,重现昔日光彩。杨立轩 摄

汕埠街巷名背后有故事

如今的小公园开埠区,有很多不在这里生活长大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时,很容易被“绕晕”,觉得这里的路名很复杂,而且挺多难以记得,往往需要依靠导航“寻路”。但在鄞镇凯看来,这些街巷的名字,背后往往都隐藏有一段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在老市区,有六条街巷,是因为整体从事某个行业而得名的。”鄞镇凯说。

据他介绍,位于国平路原怡茂饮食店南侧的一条巷,叫做行街,因商行林立而得名,是汕头埠最早的富人街,有“未有汕头埠,先有行街”这一说法。据说在1860年开埠之前,这里的商贸活动已经初具规模,但后来商业中心转移到安平路与镇邦街一带,行街才开始没落。在行街的南邻是打锡街,曾经整条街都在从事打锡生意,这门生意做得最大的便是清末来此开拓的潮阳颜氏,人称“打锡颜”,几乎整条街出产的锡器都是出自颜姓匠人之手。与打锡街类似的是国平路东南角的打石街,这里曾是石匠打造家用小石器和工艺摆件的地方。

衣锦坊则在国平路西南端,顾名思义,这里曾是裁缝们施展手艺的地方。汕头裁缝曾以工艺精细、价格合理而著称,并在1919年成立汕头第一个工会——汕头埠缝业工会。而与安平路平行的打索街、与杉排路相隔永平路的杉排街,则与汕头埠当年航运、商贸集散的背景相关。除衣锦坊改名“依锦坊”外,这些街道的名字至今仍得以保存。与这些类似的,还有诸如“雨伞街”“米行街”“客栈街”等民间称呼的街道,这些街道的名字勾勒出旧事汕头埠行业生态。

除了行业用于街巷命名外,汕头埠的街巷还有用标志性建筑进行命名的方式,如以永平酒店命名的永平路、因新妈宫而得名的天后巷,还有以台湾银行而得名的台湾巷这样的例子。

除了记录这些街巷名称及其相关的故事外,鄞镇凯研究街巷的方式也颇为特别——通过电话号码来研究这条街巷的繁华程度。鄞镇凯用于研究的是1948年的一本老电话本。在当时,有一部电话象征着“非富即贵”。当时全市只有800多部电话,而安平路与镇邦街作为商业中心,沿街商户分别有60多和20多部电话,绝大多数是商业用途,这对于老街巷产业史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汕头小公园保留的骑楼与背后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杨立轩 摄

红砖楼曾承载革命历史

不觉间,小公园开埠区已经跨过了百岁时光。百年的斗转星移,使得这片地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事物随着时间消失,只能在回忆中寻求当年的模样。

这其中,鄞镇凯认为最不应该消失的当属红砖楼。说起红砖楼,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只闻其名未睹其颜”,甚至有人连听都没听过。根据《汕头市志》记载,红砖楼就在现在金凤坛所在的位置。清光绪八年(1882年),提督方耀斥地方士绅、商人创办同济善堂时,这里作为同济医院的旧址,日军侵汕时期曾被侵占。

鄞镇凯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在建楼时间与人物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红砖楼不是方耀所建,建楼时间应该是1925年。他还讲述了一段关于红砖楼的革命故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针对共产党人的屠杀。当时汕头也不例外,而几位“干革命”的三轮车工人则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来到红砖楼接送了包括当时汕头总工会领导人杨石魂在内的革命同志,并偷偷运出革命传单,为汕头的红色革命留下了火种。同年9月开始的“潮汕七日红”期间,红砖楼又成为了汕头工农军的联络处。解放后,红砖楼先后成为解放军驻地及汕头市方控制会所办公场地。

“时至今日我仍觉得这抹承载着历史的亮丽的‘红’不该在1987年被拆掉,如果保存至今,汕头埠又多一风景。”鄞镇凯感叹道。

 ■ 相关 

记忆中的“老市声”

在《汕头埠旧事》中,鄞镇凯记录了一种渐渐远去的商贸现象——市声。市声,指穿街串巷小贩的叫卖声和工匠的叫修声,也有以拨弄唢呐、螺号、笛子、小铜锣、小摇鼓代替叫唤声的。在鄞镇凯看来,市声为城市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市声是城市和谐温馨的表现。

直到现在,“豆花草粿”“糖葱薄饼”“旧书册报纸来卖”等市声仍在汕头一些小巷中依稀可闻。而鄞镇凯表示,他听过的市声至少有50种,而其中有不少在今日连同其背后的事物都已经消失,成为老埠的一种记忆。

在此,辑录鄞镇凯提及到的几种“老市声”:

“潘来卖”

潘在潮语中是指洗米水,历史上很长时间是潮人养猪的好饲料。解放后,因为政府号召支持养猪,所以无论是农民或者城里的无业人员都养猪,但很长时间粮食类饲料较乏,解决的办法就是菜蔬薯叶和潘水。潘水成了抢手货,可以卖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养猪普遍使用加工饲料,“潘来卖”的声音便逐渐消失。

“来买咸蚬哦”

潮汕人早餐以粥为主,配以“杂咸”。这其中,“咸蚬”是过去最常见的一种。因为汕头水网密集,盛产河蚬,买来河蚬之后用蒜头、辣椒等进行腌制后进行售卖,因其可口所以销路不错。但因为腌制河蚬“工力大利润薄”,渐渐就绝迹了。

“换桶底啊”

“换桶底啊”这市声在汕头的出现率很高,历史很长,可以说自汕头埠开埠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一直存在,是修理木制家具匠人标志性的呼唤,凡是木制家具或木制商业用品坏了,都找他们修理,其中“换桶底”的作业比较多,因此约定俗成,“换桶底”成了这类匠人的代称。他们挑着担子,一头是木箱一头是竹筐,装着木工工具,走街串巷修理木制家具。

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

文化影响力成樟林古港新名片

近日,由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和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进行终评,汕头樟林古港脱颖而出,成为“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之一。

实际上,樟林古港的发展历程可谓是集齐了三大产业,从最初的渔港到曾经被誉为“通洋总汇”的粤东第一大港,再到现在成为海丝文化地理坐标,并在东里镇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占据中心地位。见证了沧海桑田的樟林古港,又将以一种新的方式起航。


从“渔鲜盈市”到通洋总汇”

樟林古港地处韩江支流北溪出海口,为“河海交汇”之处,现如今的樟林港位于澄海区东北部,占地4.6平方公里。

根据考古发掘显示,宋代在樟林便有村落。而樟林一带最初形成的港口,是在明初,以渔港的形式出现。当时的樟林,已属闽粤海陆交通及边防要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樟林居民联名上书潮州府,要求自己集资建寨以自保,樟林寨城经四年建设,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成。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樟林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

樟林成为粤东第一大港是在清康熙年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后,樟林港在原有的社会基础上逐步兴盛,商贸逐渐发展,至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期,形成“八街六社”格局(后又增建3条街),号称粤东“通洋总汇”。其繁荣时间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个朝代,历时100余年。在这里出航的红头船,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山东、天津、日本,南达广州、雷州、琼州以至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尼等地。

当时的樟林繁华程度,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据嘉庆《澄海县志》记载,其时粤海关在澄海设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南关口5处税口,每年征收的总金额,占广东全省收入的1/5。

由于商贸发展、海泊往来频繁,出海谋生的人逐渐增多,樟林港也逐步发展为粤东地区早期移民海外的主要港口。1860年汕头开埠,随着汕头港的兴起及樟林港河道的淤塞,樟林港的地位逐步为汕头港所代替。樟林港作为港口,也渐渐地名存实亡。

计划打造樟林古港文化街区

虽然如今不再是一个繁华的港口,甚至距离海岸也有十里之遥,但是那段涉及海外贸易的百余年繁华岁月却成为了樟林港不可磨灭的记忆,构成了樟林的文化影响力,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潮籍侨胞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寻根探访、观光考察。

那段商贸史,如今留给了樟林古港4处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不可移动文物及较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中,樟林古港、新兴街栈房、西塘、锡庆堂、秦牧故居、南盛里、天后宫、山海雄镇庙、风伯庙和行忠公祠等一批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存尚好,构成了环古港河的独具“潮”“侨”文化特色的樟林古港历史文化街区。目前,樟林古港所处的东里镇已经着手开始规划建设,计划把樟林打造成集观光、寻根、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樟林古港文化街区。

文化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建筑实物,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从樟林港的“红头船”历史提炼出来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奉献”的“红头船精神”,也早已成为潮汕人拼搏进取的象征。

【记者】南方日报汕头观察记者 许端阳

编辑 陈圆圆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