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还是孩子,却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还是孩子,却要用稚嫩的双肩担起家庭的部分责任;他们还是孩子,却在遇上人生的重要时刻时,孤单承受对未知事物的恐慌。
根据官方统计,中国现在共有902万留守儿童,其中女生占据了一定数量。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而为数甚众的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也在近年逐渐进入公众视线,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重视。
现状:留守女生无法承受之“孤独”
根据去年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显示,留守儿童因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情感支持欠缺,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而留守女童的负面情绪更加明显,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男童。
由于女孩特殊的生理状况,导致她们心理更加细腻敏感。例如一个迫切存在却往往被社会忽略的问题:留守女生的初次生理期现象。不少留守女生在遭遇青春期“第一次”例假时,由于母亲不在身边,缺乏关怀与引导,常容易陷入害怕、孤单、不自信等情绪,对性格、人生观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女生的月经初潮,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重要的,因为这是成年的标志。在一些地方的风俗里,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事时,都会欣慰地感叹孩子长大了,还会煲鸡汤以示庆祝。但对大部分留守女生来说,不仅这样的庆祝显得遥不可及,甚至在初潮时面对的种种空白,令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于她们而言成为难以启齿的艰难。
有一个案例,留守女生小丽自从六年前父母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外出工后,她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在农村里度过。第一次来月经时,她慌乱不已,又不敢跟爷爷说,只得用布条垫在裤子里,结果弄脏了裤子。而经历了生理期的无助之后,与妈妈通电话时,只能借助电话的只言片语了解到这是女生成长的标志,并无大碍。此后数年,生理期变化的无助与困惑仍然一直困扰着小丽。
反思:青春期困境折射“三个缺位”
留守女生青春第一课的失学,谁该为此负责?
首先人们自然会问责于母亲。对未成年人来说,母亲就是护佑她们的羽翼,在孩子最渴望亲情,需要关怀时,母亲却在天南地北的异乡,音讯稀少。成为造成女孩青春期困惑的最直接原因。
然而似乎却不能简单苛责于母亲。在社会经济迁徙大环境下,需要负担着家庭经济的母亲背井离乡远离儿女在外打工,对她们而言,本身亦是一种沉重而无奈的选择。加上农村的母亲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因为生计劳累变得愈来愈粗糙的情感输出,也令她们往往在无意中疏忽了月经初潮对于女儿的重要性,甚至她们自己对此都很难有科学的认知。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的制约,甚至母女间提起这个问题也是讳莫如深。
其次,在母亲的关怀和引导暂时缺位时,学校本该及时补位,为女生上好这第一课。但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本就一校难求,一师难求。学校进行基本的教学都已经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能提供系统的生理知识教育了。且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生理知识即使在许多城市的学校也都是被匆匆带过的课程。
此外,以往社会的关注也一直处于缺席状态。其实近年来,由于留守问题愈来愈突出且受到更多社会的关注,在许多方面已经有很大改进。例如,在那些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地方政府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推行寄宿制,有的地方还率先进行立法。在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此外,不少企业和公益组织也纷纷介入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
然而,来自宏观层面的关怀,虽然前景可期,但面对大量女生来不及等待的青春期,似乎显得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社会的关注面也往往着眼于较大命题,很少能量身定做地触及女生们羞于启齿的隐秘问题。
补课:重开缺失的的青春期第一堂课
那些妈妈没有机会教给留守女孩的事情,不该成为隔绝女孩们与文明世界的围墙。父母亲、学校、企业、媒体、社会大众,都需要参与到这场公益行动中来,为女孩们曾经缺失的的青春期第一堂课补课。
已经有媒体和机构在呼吁,双亲外出打工的,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特别是让女孩们安全安心地走进青春期。最好能有一方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成长,或者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当然,这需要制度以及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一些地方的校方也在进行相关探索,例如在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其他有效措施。
而社会方面,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和组织行动起来。例如在2016 年,护舒宝就已发起#我就是女生#蝴蝶计划关爱留守女生,通过电商平台发起众筹,为留守女生捐赠优质的护舒宝产品和生理健康小册子,鼓励她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2017年已至,护舒宝又展开新的行动,携手中国青基会启动“青春更自信#我就是女生#蝴蝶公益计划”,除了为留守女生送上经期保护之外,还将通过全国学校健康教育计划,持续不断地将青春教育课带给在校的青春期女生,并将把这个活动扩展到更多乡镇学校。不仅授女孩以“鱼”,更授她们以“渔”。
正值春运之际,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乡,家庭团聚一片融融气氛。而父母在为孩子带回件新衣,带回一大堆好吃的之余,可否给孩子一个暖暖的拥抱。尤其是面对踏入青春期的女儿时,多一份细心和关心,留意她的细微变化,多陪她聊聊天,听她讲讲过去一年发生的故事和女孩的小心事。敞开心门,让女孩不再觉得和父母沟通是羞于启齿的事,不再怕孤单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也让这部精心制作的《第一次,不孤单》年末暖心微电影,陪曾经孤单过,不想继续孤单的孩子或大人,过个温馨的春节。
* 本文为广告推广信息,不代表本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