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主城拥堵瓶颈 助建珠西交通枢纽

南方+ 记者 2017-01-12 07:59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中心城区“治堵”效果初显。关铭荣 摄

近年来,珠海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系统治理城市交通综合症,已成为珠海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

去年1月,珠海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决定将《关于加快建设东西交通通道和治理城区交通拥堵议案》确定为大会议案。在随后制定的议案办理方案中,珠海提出103项办理措施,计划3年完成。其中2016年阶段性完成的措施共67项,2017年至2018年启动落实36项。

一年来,优先公交发展、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优化慢行系统、建设智慧交通等成为珠海“治堵”的关键词。经过努力,公交路网进一步优化,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提升,慢行系统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中心城区“治堵”效果初显。

面向未来,珠海已经明确,要把建设枢纽型交通网络作为建设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建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攻坚战。

珠海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单位的支持参与下,继续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公交、道路、交通管理等各方面的整治,攻坚克难,更好服务市民出行、城市建设和产业振兴。

破解“航展堵”:公交优先“跑起来”

2016年11月,20岁的中国航展在珠海迎来了2.0升级版的绽放,天上飞机齐舞,地上人头攒动。让很多“老珠海”倍感惊喜的是,以往倡导的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理念,在此届航展上成为了生动的实践。

由于公交服务水平的提高,观展人群乘坐公交车能比开私家车更快抵达航展馆,这使得本届航展公交分担率由之前的8%左右大幅提高到空前的50%。“航展堵”由此破解。

告别“航展堵”,也给珠海治理主城区交通拥堵带了启示。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唐成伟表示,市区“高峰堵”和“航展堵”形成原因类似,主要矛盾是“车多路少”,仅靠单纯地增加道路供给是没办法解决拥堵问题的,必须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理念。

《关于加快建设东西交通通道和治理城区交通拥堵议案》的办理方案共提出67项需要在2016年完成的措施,其中优先公交发展和市政道路建设两者的占比超过一半,分别为11和24项。

增加公交微循环、优化公交线网、增加运力投放、推进“公交专用道”网络化建设……珠海加速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快—干—支—微”公共交通体系,不仅提高了便捷性和可达性,也吸引了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公交分担率由此提升。

2016年,珠海按照新住宅小区、学校、工业园区等居住人群的出行特点,人性化地设置公交站点,相继开通了香洲洪湾Z40、金湾区Z801、斗门区的Z264和高栏港区的K30等24条公交微循环线路,市民乘车更方便了。

硬件设施同时迭代升级:196台新购置的公交车按时到位;湖心路口换乘枢纽、上冲TOD公交枢纽站、海虹路公交首末站等3大枢纽站场建设完成。

公共交通专用道的建设也在加快,让公交优先“跑起来”。

道路挖潜:通行能力“提上来”

2016年年中,珠海中心城区主干道之一的三台石路交翠微路口正式完成改造通车。通过充分挖掘道路潜力,许多车主直观地体验到了路口等候时间的减少,交通拥堵的情况大为改观。

珠海交警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改造前,该路口在早高峰时四个方向车辆完成一次通行的周期是215秒,在改造后通行的时间则缩短为187秒。晚高峰时段,以往400米长的排队车龙基本消失,车辆在1到3个信号灯周期内可顺利通过路口,交通通行能力提高28%。

珠海市中心城区交通治理专责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志海介绍,该路口此前导向车道数量少、排队空间不足,交通部门通过监控车道的流量,有针对性地增加需求量大的直行、转向车道数,实现同一通行时间内放行更多车辆的效果。

譬如,从世邦家居往暨南大学方向,就由原来的1条左转、2条直行和1条右转车道,改造为2条左转车道、3条直行车道和1条右转车道,并增加1条右转专用车道辅路。

以挖掘中心城区道路基础设施潜力为着力点,过去一年珠海实施了15个道路挖潜优化工程,为后续短、平、快“滚动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在前河路,原来的双向2车道扩容为双向4车道,单向通行能力由原来700 pcu/h(当量标准小客车/小时)提高为1200 pcu/h,通行能力约提高70%。

九洲大道—建业三路口、翠前路—鞍莲路口、翠前路—翠景路口、翠前路—翠微路口、人民路—胡湾路口等5个交叉口的优化改造工程也于今年元旦前后完工,缓解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情况。

转变观念:慢行系统“活起来”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缓解人车冲突,也是近年来珠海“治堵”的重要实践。

2016年,为提升中心城区的慢行环境,香洲区人行道改造的范围由原来的9条增加到48条。其中,港一路、港二路、夏湾路、粤华路4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已完工;35条道路人行道改造项目也顺利铺开,今年慢行廊道建设有望进一步完善。

人行过街设施也在同步完善,其中迎宾南路侨光路口、粤华路口2座人行天桥于去年正式投入使用;结合情侣路改造工程,情侣南路配套的10座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正在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珠海继续深入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过去一年,珠海提前启动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建设工作,从原计划加密86个租赁点,调整为增加至400个租赁点,以及投放8000辆自行车。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底,全市使用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总用户为14.8万人,也就是每12个珠海市民中,就有1个是公共自行车的用户。

“治理主城区拥堵,一个重点在于交通出行理念的转变。”吴志海说。如今,珠海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日均租车量已达3.95万人次。未来,珠海如何进一步完善优化慢行系统,推动更多市民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也将决定“治堵”的成效。

“十三五”珠海重点交通项目逐个看

1.东西部通道及粤西通道项目

●香海大桥、洪鹤大桥正逐步铺开建设,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

●鹤洲至高栏港高速公路项目先行段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

●金海公路大桥与珠机城轨二期工程同步建成通车。

2.南北向通道项目

●金琴快线建设方案已研究明确,2017年将全面铺开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

●兴业路快速通道分北段和南段工程。目前,北段方案研究已基本明确,正进一步优化,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南段正开展规划研究工作。

3.城际轨道

●珠机城际一期沿线各站点主体工程已全面铺开建设,计划2018年建成通车;二期正开展初步设计阶段的各项工作,力争2017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22年建成通车。

●广佛江珠城际轨道项目建议书已获批,正开展线位研究和工可阶段各项工作,力争2017年底前动工建设,2022年建成通车。

4.机场及综合枢纽

●珠海机场升级改造工程计划内容包括升级改造航站楼、新建国际区部分、新建高端旅客保障中心、飞行区改造等,目前项目建议书已完成备案,正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力争2017年底前开工建设,2020年完成改造。

●珠海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是在珠海机场周边建设成包含珠海机场、城际珠海机场站、城市轨道、公共交通、长途专线等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将其打造成为珠海“小虹桥”。目前正开展规划建设方案研究,计划2018年开工建设,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林郁鸿 潘晓晨


编辑 张萌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