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红:高等医学教育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11 18:00
+ 订阅

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传递出权威声音,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分级诊疗等五项制度的建立,健康产业的发展等无一不对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 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

目前,不少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或不愿意到“不满意”的基层工作,形成人才结构性“供给过剩”。而基层医疗机构又招不到合适的医学人才,出现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这其中既有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失衡,也有培养类型的结构性失衡、区域规划的结构性不均等问题。高校比较单一的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模式不利于精准定位和办出特色,也未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未来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多数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仍定位于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人才供给的重点主要面向城市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资源投入不足。我国西部人口不少,但医学院校分布比例明显少于东部和中部。以广东为例,粤东、西、北医学教育资源不足,珠三角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太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业。这种区域医学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不均,也是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需要”推进改革 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如何解决上述结构性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需要分类建设、特色发展,不断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质量。高等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的使命与责任,结合大学实际、区域发展需求等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各司其职,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医学教育、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发挥高等医学教育系统的学科、学术、人才等教育、科研和医疗资源优势,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供给,更好地提升区域医疗卫生系统水平。

二是需要医教协同、教学相长,通过改革医学教育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质量。要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科学研究、医学技术革新和机制体制创新,通过教学相长来规范和提升附属(教学)医院、医药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最终目标是通过改革医学教育来提升医疗卫生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需要统筹规划、对接需求,优化层次结构和医学教育资源配置。医学教育需要对接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加强卫生人力需求的预测与研究,结合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医药人才的需求情况统筹规划,保证人才培养在数量、类型与层次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尤其是需要加大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目前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需要加快解决均衡配置问题。需要加大欠发达地区医学教育的扶持建设力度,同时鼓励较发达地区本科医学院校配置更多招生计划和资源改善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的有效供给。

高等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瞄准结构性“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难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来源:羊城晚报

版面:孙林敏

近期精彩回顾

学子说 |“广东好人”毛莹莹

关键词|回首·我的2016

镜像南医|第十一届迎春摄影书画展

学子说|马心睿: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曾尝试

我校侯凡凡团队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长按二维码开启最in南医

欢迎各类图片

文字、视频投稿

在这里读懂南医

投稿邮箱:smuxmtgzs@126.com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