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坚守精神:赵忠贤和屠呦呦的启示| 南方评论

南方评论
+ 订阅

科学家的坚守值得学习

施经

1月9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是我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次仅授予不超过两名科学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2015年便出现空缺,可想而知,要获得该奖项有多困难。作为国内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奖本身就值得大书特书。对我们而言,获奖同时展示了科学家坚守岗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恰是许多人所欠缺的。

随着科学的日益专业化,普通人对科研工作渐感陌生,他们看到的只是科学家取得成就时的“光鲜外表”,很难体会背后的艰辛。以屠呦呦为例,许多人初识大名是因其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诺奖的光环让不少人猜测“一夜暴得大名”的屠呦呦必定一路顺遂。其实她同样经历过失败和失意。1995年前后,青蒿素研究的热潮已经散去、申请经费相当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课题组持续发现了青蒿素对抗肿瘤、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等的作用。试想,如果当初课题组没有勇气向“不可能”说不,能有今天的成就吗?多次问鼎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也有类似经历。20世纪90年代高温超导研究在国际范围内普遍遇冷,可就是在整体形势大为不利的情况下,赵忠贤团队坚守了20年冷板凳,终于在2008年合成出绝大多数50K以上铁基超导体,掀起高温超导体研究新热潮。

科研领域不是象牙塔,这里也有江湖,也会出现顺遂和逆境。与其他工作相比,科研产出成果的不确定性更大、回报更难预估,最后站在领奖台上的科学家,无不是凭借强大毅力、敢于试错,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若无坚定的信念支撑,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一些反智主义者嘲讽科学家的坚守精神,认为他们将时间耗费在科研上,未能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岂不知,有理想、有目标的生活和工作,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任何行业,但凡取得大成就者,无不具备坚守岗位、不断磨砺自我的精神品质。但殊为可叹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人却不懂坚持的可贵,他们既无明确的人生规划,又缺乏试错勇气,对手中的机会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得过且过成了。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10月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34%。不少求职者反复跳槽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但“规划”不会凭空出现在大脑中,我们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找到方向感,这个参与的过程,就是坚守。坚守意味着你必须暂时撇开获取回报的念头、时刻准备面对失败,必须摸清阻碍自己前行的究竟是什么,继而逐步发挥特长克服这些障碍。工作中摸索的过程,类似于不断克服小障碍、迎接大障碍、再克服大障碍的循环。你必须时刻总结,才能提炼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努力的自我求索才能克服心中的焦躁和无力感,这正是成功的科学家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创立和颁发,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以这种形式向所有人诠释了坚守岗位、勇于求索的可贵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