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区别不仅是时间

脑洞猎手 2017-01-10 17:53

脑洞君又被刷屏了。

源头是这张截图——

这张网传的截图显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题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今天上午,有媒体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处证实,函件确由该司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

然后脑洞君的票圈就变成了这样——

为什么大家对这件事这么关注?脑洞君无从揣测。不过,倒是想再回顾下,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一检索,发现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书名也是接地气),早就做出过解释。现在全文贴在这里,大家可以学习学习。

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按照一般常理,一场战争的开始时间,不应当有什么分歧。但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时,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为抗日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他们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这样,国民党枪口对内,“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要抗日而中心是反蒋。

当然,国民党“攘外”(抗日)是假,对日妥协是真;共产党抗日是真,但在认识形势与组织抗日斗争的策略上走上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道路。国共两党两种性质的错误,殊途同归地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全国抗日战争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广泛地集中地统一力量,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大的曲折。这种历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关键所在。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

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

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共党史出版社,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编辑 杨小妍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