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治愈“玻璃心”的一整套教程

南周知道
2017-01-09 12:13
+ 订阅

跟有“玻璃心”的人打交道也许很累,因为言谈之间,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让对方“蓝瘦香菇”。

而有“玻璃心”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往往更脆弱、更敏感。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玻璃心”到底是啥病,能治吗?

先来看一个问题:你给喜欢的女生发短信,她没有回。

你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反应:1)异常难过。胡思乱想,她是不是不喜欢我?2)转移注意力,回头再问她吧,她这会儿可能在忙。

这两种情绪处理,取决于你对待这件事的看法。确实,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千差万别,有人有安全感,有人就会觉得焦虑;有人觉得可以放一放,有人就容易沉浸在难过的情绪里。而“异常难过”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玻璃心”。

“玻璃心”很生动,人们对玻璃的直观感觉,至少有两个关键词——“敏感、脆弱”。

既然是易碎品,那总得轻拿轻放吧?玻璃要想保持完好,只能指望别人对自己好;但作为“玻璃心”的你,要知道世界上并非所有人保持着善意,包括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要避免伤害,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让自己不那么易碎,或者坦然接受“易碎”这件事,让自己经得起磕磕撞撞,你说对不对?

到底啥是

“玻璃心”

人们很难找到与“玻璃心”直接对上的心理学名词,这是一种很不特定的指称,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触发。先看几种情况:“去我家新楼一起玩啊”,有人会特别听到“新楼”两个字,然后联想自己买不起房子——这里的情绪关键词,是“敏感”;如果被别人问“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不大会”,一定会有人坠入自责的联想,觉得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这里的情绪关键词,是“脆弱”。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人际关系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但“玻璃心”并非只体现在人际中。比如,有人看见阳光明媚,就莫名其妙的失落;有人看见情侣并肩走,马上就会“蓝瘦香菇”。因此,人际关系中的敏感性、日常生活中的脆弱性,可能都会触发“玻璃心”。

还需要提出一点是,“玻璃心”的人并非全部在难过,还有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反抗性。别人说出你的问题,有些人根本不想听(听不进去);或者马上愤愤不平,比如A被B说,“你应该更稳重一点”,A就有可能情绪反弹,把话挡回去。在一些情况里,A越是没钱,越喜欢请吃饭、装大款。

在这个层面上,“玻璃心”倒是很贴切的。玻璃当然容易碎,可是一旦碎了就容易扎人。

精神分析哲学将敏感于冷落、失败、失望称之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这往往要从你的童年说起,不过,我们可以用更直白的话语,来得出一个结论:

不论是经不起别人说,或者容不得别人说,本质上还是要归咎于那一对情绪词:“敏感”和“脆弱”。如果追究下去,这两种情绪其实也有共性,就是太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成为一种悲观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

自我中心导致“玻璃心”

敏感很可能和童年有关。比如有些人生下来很穷,这种人长大后会对金钱很敏感;有些人父母关系不大好,长大后可能会对两性关系很敏感。这种潜意识留下的倾向,很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个敏感的悲观主义者。

而脆弱则可能和成长中的挫折有关。你从没有经历过脱发,别人开玩笑“你要秃头了”,你很容易难过;你和老板走得近,有流言说你“靠潜规则上位”,你就很容易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对这种情况,我称之为“脆弱的完美主义者”。

悲观主义者都是很敏感的。他们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发展阶段可以归为: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成人。其中,婴儿时期的特点是自己为中心、自恋,少儿时期开始逐渐脱离依赖,青春期发展独立性,成年期相互依赖。在前面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婴儿期、少儿期中,如果得不到肯定、满足、被爱,人们就很容易对这些东西敏感;你虽然长大了,但你的情绪可能没跟上来。

这时候的你,很容易因为得不到一些东西而难过。比如安全感、归属感。但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里,这种需求反而比较低级,他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到,一个自我如果发展的更高级,就越能容易驾驭低级需求。所以,当我们的自我发育越完全,我们越不会深陷在这种基本需求里。

而完美主义者都是脆弱的。他们很容易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这本质上也是太看重自我。有些人不大会拒绝别人,为什么?因为拒绝就意味着关系的断裂,别人可能觉得你不好,而这会让你无法接受;一个被裁员的家伙,接受不了自己是因为工作能力问题被炒鱿鱼。《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就提到完美主义者基本上都是脆弱的,而真相是,这个世界远远不完美,你也不可能完美地活着。

不要高估外界对你的重视程度,说句偏激点的话,不会有多少人在乎你的那点事儿!现在问题来了。要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 “玻璃心”?有些答案告诉你,你可能生来就这样,没有办法改变。

真的如此吗?

要强大,先与自己和解

别人说你没文化,你就真要买点书来证明自己;有人说你不好看,你很容易放在心里;当你感觉到自己很穷,你就真的为此难过;当你觉得自己开始脱发了,就想用假发来掩饰自己。

你有没有意识到,如果别人说你而你很难过,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别人说到点子上了?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不会掉书袋;一个有钱人,不会要挂条金灿灿的大挂链;一个好看的人,也没有必要费尽心思打扮来证明自己;蒋介石索性就把头发剃光了,因为他不在乎、不想掩饰。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内心强大。

我们一直对自己说,我也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但做到内心强大,并不容易。经过你百般努力,你或许变得有钱、好看,但你仍然可能无法内心安宁,你可能依然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有钱、不够好看。这个时候的你,如果内心还不够安定,那你需要和自己来一次和解。

《心灵的七种兵器》讲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而让我们强大的真相,就是要充分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布琳·布朗有一个TED演讲,名字叫《脆弱的力量》,讲到和自己的和解。总结起来,要认识到三点:

1)不要麻痹。难过了,不要试图逃避它,不要觉得喝酒、吃东西能解决问题,要直面脆弱;2)不要假装。事情发生后,不找理由逃避,别假装不会影响到别人;3)别太追求完美,你要敢于直面现实世界,知道自己残缺不全,别应付着让人不对你失望。

所以结论是:

1)去经历所有的人和事,经历多了,你就越来越看得开,不为这个所困,就不为那个所动;2)认定目标,让自己变得强大,证明自己。注意,证明你的是低调的行动力、而不是浮夸的表演;3)多去梳理自己,和自己和解,充分认识和反思自己。

对于“玻璃心”,这些道理都是非常合用的。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