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六乱”环境较大改观,梅城更亮丽了
●记者 郑炜梅 特约记者 翁尚华 王雅
日前,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梅县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把该区19个镇街分为5个片区,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片区整体打包实施PPP项目,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
这只是该区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短板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书记、区长主持部署,动作频频,措施得力,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成效:山区农村原先四处可见的臭水沟、垃圾堆得到了有效整治,日常保洁也有专人负责,“脏乱差”正远离农村,“绿富美”成为新的主色调。
落实责任动真格
为打好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这场“硬仗”,梅县区在组织领导上下真功夫、在整治脏乱差上“下猛药”、在综合举措上“出狠招”、在监督追责上“动真格”,确保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水平。
“我区成立了由区长担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建立各级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10个指标任务分解到各相关单位,明确整治任务和时限。为保证任务更好落实还设立三个督查小组,每月不定期对各镇进行督查,并结合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综合测评,对排名靠后、整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实行问责。”该区区长钟光灵说。据介绍,该区从上至下已制定相关考核方案,同时通过建立工作群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往“见惯不怪”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此次将农村垃圾处理推向市场,建立起农村垃圾处理“一杆到底”的管理制度,有利于解决各镇“自扫门前雪”、标准不一的问题,镇村干部由大包大揽治垃圾转变为日常监督,释放了干部精力。
资金投入不吝啬
日前,记者在南口镇瑶燕村第9村民小组采访时,看到由3名工作队员组成的镇级综合巡查队正在巡查一处河堤旁是否还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
“以前这是一条小河,1996年断堤后,因车辆无法通行没有及时清运垃圾,一些群众为了方便就将生活、建筑垃圾堆放在此,久而久之,就被群众误当垃圾堆放点。今年11月采取转运方式清理堆积垃圾,并且进行了绿化。”该镇镇长钟政堂说。据介绍,以前农村垃圾治理一直成效欠佳,即使每村有清扫,但末端运输处理难度大,消耗大。近年来,该镇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投入317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比2015年增加100余万元。目前,该镇已投入了2000个垃圾桶,建成了新型垃圾压缩中转站,主街道每日有专人保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在梅县区城乡环境大整治过程中,建立长效机制、大手笔投入治理环境的镇并不鲜见。“2011年,我们全面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每年投入950万元经费,2016年增加到1900万元工作经费,再加上各镇通过多途径筹资,每年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不断增加。”梅县区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该区今年计划投入3亿元,三年共10亿元用于交通、饮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绿富美”乡村
水车镇白沙村位于水车镇与梅南镇交汇的梅江河畔,因自古素有白色沙滩而得名,同时又恰好地处梅县区九龙山麓地质大断裂带,以富含天然气苏打矿泉水而远近闻名。近期,梅县区聘请了规划设计团队对该村整体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力争将白沙打造成为该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田园生态型慢生活示范性美丽乡村。
“以整治农村垃圾等为突破口,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根本改观。”区委农办负责人侯鹏伟说,这是未来梅县区发展的一个模式。该区近期下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也明确要求,要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要求进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完成90%和2020年全面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来源】梅州日报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