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高能!你造吗,爸妈发给你的中老年表情包都是这样来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一男子受朋友之邀到长沙参加聚会,期间遭朋友劝酒,醉酒而亡,劝酒者赔偿家属35万元。
海南伴娘与人对饮白酒
2016年9月,海南文昌的一场婚礼上,一伴娘与人对饮白酒而不省人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死因系酒精中毒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律师表示,新郎、新娘以及同桌劝酒者均要承担相应责任。
中国人聚会喜欢以酒助兴。“劝酒”也成了中国人聚会的一大特色。在酒桌上,常常能听到有人说:“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等。
小酌怡情,豪饮伤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世界上爱喝酒的国家很多,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但他们多是图自己喝的开心,很少劝酒。而在中国,劝酒致人身亡因而担责的案例,已发生过不止一起。为什么还有人喜欢不停的劝酒?
劝酒,古已有之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酒是情有独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等千古佳句。
在远古时代,酒属于奢侈品,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合。很长一段时间内,酒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政治统治的道具。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形成的酒文化慢慢向社会各阶层蔓延。
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而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
《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似乎是:“你喝不喝?不喝砍了你”。
同样,孙权也爱劝酒,有个“钓台罢酒”的典故。《三国志·张昭传》载,孙权曾登临高台宴请宾客,大家都喝醉了,他派人用水把喝醉的人冲醒,并告诉大家说:“今天的所有人,除非喝得从台上掉下去,否则就要一直喝!”
张昭神色严肃,一言不发,径自走出坐在车上。孙权派人叫他回来。张昭对道:“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以殷纣王纵饮之事作类比。孙权听后默默不语,面带惭色,罢去酒宴。
劝酒是一种“征服游戏”
如今,劝酒、敬酒已内化为不少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适度劝酒是礼仪,但不惜彼此伤害身体的强行劝酒,是一种陋习。一些人之所以沉醉其中,不是酒本身的魅力,而在于劝酒背后所体现的“权力”,本质是一种“征服游戏”。
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 阿尔贝写的《权力的餐桌》一书中,从古希腊时代的公众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豪华餐桌,直至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晚宴,餐桌的变迁被视为是一个权力控制与驯服的过程——“菜”不仅仅是菜,“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
在许多情况下,酒俨然成为了办事“利器”。朋友聚会要喝酒,公务接待要喝酒,求人办事要喝酒,商务洽谈要喝酒。同样是求人办事,你摆酒请客,而别人无动于衷,结果就不言自明了。而喝酒不只是助兴,更是一种考验。事情能不能办,看你喝多少、怎么喝。
在上下级或者合作伙伴之间,劝酒能实现服从性测试。即通过劝酒试探对方,如果对方接受劝酒,就意味着对方能承认我方的权力,接受我方的规则。劝酒者就是要对方摆明态度,谁有求于谁,谁听令于谁。在政界是提醒你摆好上下关系;在商界就是要提醒你谁说了算。
人人都知道过度饮酒对身体健康有害,这种劝酒表现为虐人和自虐的过程——面对上位者,自虐以表忠心;面对下位者,虐人以得满足感。
因此,有些企业的老总为了应付各种名义的敬酒,身边专门配备了一个酒量惊人的喝酒秘书。而劝酒的受害者通常是单位新人和职场新手,他们明知“受害”也不敢拒绝,因为要想融入就得满足别人的征服欲,有时还要表现出乐在其中的样子。
劝酒也是感情深浅的测试
在中国,酒喝多少,不仅是个人酒量问题,更被看作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有“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的说法。
这其实是一种“伤害性建立社会资本”的游戏规则,可以算是一种“投名状文化”:你必须通过某种伤残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如果双方都显示诚意,那么就一起醉吧!
在陌生人或关系一般的人之间,劝酒被认为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压抑自己的情感。通过喝酒,能放松警惕,把压抑的情感表露出来,实现“酒后吐真言”。在饭桌上,酒杯一端,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互敬几杯,彼此的感情就亲密不少。平时沉默寡言的人酒过三巡,也可能会妙语连珠。
在酒桌上,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理由而拒绝喝酒,或者在喝酒的态度上扭扭捏捏,就显得还想继续保持理性的自我约束力,还在对他人进行防范。这样的人就难于被同桌的人当作“自己人”、当作敢于“掏心窝子”的人。
其实,很多人也很矛盾,喝酒伤身,自己不愿意参加酒局,但如果朋友摆酒不请自己,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拒绝别人敬酒,又害怕伤了人家面子。最终在“面子”思想的推动下,导致酒越喝越多,越喝越“滥”。从而形成了“劝酒”“拼酒”等世俗化“酒桌文化”。
国外人是如何喝酒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酒是斗智慧、耍贫嘴、显能耐的最佳场合,还是给面子、表忠心、看情谊的绝好机会。这些饮酒习惯,有不少值得反思之处。那么,外国人是如何对待杯中物的?
美国人通常只喝啤酒或者葡萄酒。啤酒的酒精度一般在5度以下,葡萄酒的酒精度则在13度左右。如果喝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等烈酒,一般要加冰块或者掺冰水喝。他们喝酒习惯是自斟自饮,自娱自乐,不劝酒不划拳,不在酒上看情谊的深浅,不在酒上比能力的高低,也没有看别人醉酒后出洋相的癖好。
德国啤酒节
提到德国,很多人会想起“啤酒王国”。德国人宴请,也很重视饮酒。一般先是开胃酒,继而葡萄酒,也有喝白兰地、科涅克等烈性酒。如遇喜庆之事,香槟更是少不了,酒具也甚是考究。但德国人从不劝酒,酒是饮料,主随客便。饮酒多少,也完全由自己掌控。
日本人喝酒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人好酒,但酒量普遍不大,故好低酒精度的"清酒",略带甜味,喝起来味道清醇。日本酒则讲究淡雅、含蓄,不事浓烈和张扬。
在日本,作为职场新人,会被一些前辈叫去居酒屋喝酒。一般的公司聚会,人数多会分成很多桌。领导讲完还是要集体干杯了,这时候喝多少没有人在意。期间,可能也免不了劝酒,但日本人一般不会直接说“喝喝喝,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之类的话。
此外,日本《防止醉酒扰乱治安法》第二条规定,强制劝酒行为将被处以48小时以下监禁,1万日元以内罚款的处罚;如被劝酒者酒驾或因酒肇事,劝酒者同罪。
结语
酒桌是一个舞台,酒桌上的行为常常被看做礼仪和个人性情的体现,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有的人摆酒喝酒动机不良,敬酒劝酒目的不纯,让中国酒桌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
一些人通过酒桌审视别人,把喝酒不豪爽与办事、交朋友不实在划等号,借此强行劝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与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负担。
接近年关,各种酒局恐怕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难关。对于“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不喝就不是朋友”的劝酒方式,还是要敢于说“不”!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