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林场变身致富的希望田野,这个河源小村是如何做到的?

河源发布
2017-01-03 22:45
+ 订阅

沿着和平县合水镇大罗村村委会后一条刚铺设的机耕路,盘旋沿山而上,爬行4公里,来到山顶,茂密的山林不见了,眼前是一片几十亩被平整好的山地。环望四周,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头。

这个地方被称作“店场”,原是一个林场。开春后,这里就会种上百香果,摇身变为百鲜果园。大罗村被列入新一轮贫困村,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办公室、福田区委统战部对口帮扶。驻村工作队根据该村实际,计划发展百香果种植,并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此处是其中一个种植基地。

免费提供种苗肥料

大罗村被大山包围,山地就是该村最丰富的资源。村民也靠山吃山,在山上种植百香果、油茶等经济林果,但均不成规模。

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常青,发展种养业优势明显。在上门征求意见后,驻村工作队决定发展百香果种植。在工作队队长谢振强看来,百香果种植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见效快,风险低,因为不打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小。

大罗村驻村工作队在察看“店场”基地土地平整情况。

在此之前,谢振强认真算了一笔账:一株百香果树产量有35斤,一亩地可以种60棵,亩产可达2100斤,按当前百香果批发价每斤6元计算,一亩地的毛利润就有1.2万元,去除前期投入成本,每亩地保守估计年收入可达6000元。

驻村工作队的想法,得到了贫困户的积极响应。53岁的陈南炼之前种了7亩百香果。尝到种植甜头的他,准备大干一场,再种30亩。但资金却成“拦路虎”,他经过核算,整个前期投入大约需要10多万元。

很多贫困户和陈南炼一样,想通过种植百香果脱贫致富,但苦于没有资金。不过,驻村工作队已经替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和肥料,村民仅需搭架即可,这就大大减少了种植户的前期投入。

政策激励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有种植能力的30户贫困户中,愿意种植百香果的有14户。陈南炼已经打算让在外打零工的儿子回来,和他一起种植百香果。

仅用1个多月为基地通上电

在驻村工作队的规划中,大罗村要发展500亩百香果,今年先行种植200亩;建设两个基地,一是利用村里撂荒的农田,一是改造废弃的林场即“店场”。

在群山环绕的“店场”基地,用电成了第一大难题,之前也有过种植想法的农户曾因电力问题望而却步。驻村第一书记缪以扬经过调查,发现第一轮的农网改造后,大罗村仍存在着用电难问题。找准症结后,他充分发挥河源供电局干部的优势,积极协调,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对“店场”基地供电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标和建设工作。现在总投资20多万元的供电工程已经完工,线路从村委会后山的机耕路一直延伸至4公里外的山顶。

不仅如此,现在基地的通车、通水等问题也已经解决,部分土地平整也已完成。今年开春后,贫困户即可在此搭架、种苗了。看准时机的退伍军人陈章鑫第一时间出手,开始了铲草、锄地等工作。在他的计划中,只要精心护理,今年种植20亩果园,下半年就能见到效益。

打造“大罗百香果”“百香鸡”品牌

“店场”基地“三通一平”工程完成后,也让陈日煌异常高兴。作为大罗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他将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进行百香果种植和管理。

农业靠天吃饭,是脆弱产业。驻村工作队在与村干部、村民多方沟通后,决定采取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贫困户以劳力或土地流转的形式参与,之后再以点带面,达到全村共同致富的目的。“这种‘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可大大降低农民种养风险。”大罗村党支部书记叶跃浮对此模式非常认可。

陈日煌对今后的发展已有了初步的计划:百香果种起来后,将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在棚架下发展走地鸡、鸭养殖,在旁边山沟建鱼塘养鱼;养鸡后,不仅可以解决百香果园的杂草和虫害等问题,还可增加收入。“我要把‘店场’建成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示范基地。”陈日煌信心满满。

不过,在驻村工作队的规划中,有更大的想法。谢振强说,今后重点要在品牌打造上下工夫,包括推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培育、生态链建设、可持续发展,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开展商标注册和统一包装,引导开发农村电商平台等,实现从农技服务到品牌包装,再到产品销路的一条龙服务,帮贫困户解除种植百香果的后顾之忧,让“大罗百香果”、“大罗百香鸡”走出河源,走进珠三角城市。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