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货币政策“松紧”之辩:稳汇率还是稳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1-01 06:30
+ 订阅

导读:央行目前面临货币政策两难决策——是为保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还是保经济而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近期呼吁央行加息的声音又多了起来。”一家国有银行信贷部门人士说。

市场预期央行加息,并不意外。美国已进入加息通道,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央行加息的举措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遏制资本流出压力,但这也会给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构成新压力。

“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央行加息的几率不会太高。但会议公告还表态,要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与调节好货币闸门,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是大概率事件。”多位金融业内人士认为。

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央行未来的“稳健货币政策”很可能转成适度偏紧,流动性拐点或在2017年降临。

或“变相加息”应对冲击

邓海清认为,尽管央行尚未有加息举措,但今年以来货币市场资金价格走高,以同业之间资金借贷价格计算,约上升50到70个基点,央行可能通过“变相加息”来应对美国加息冲击。

“变相加息的目的,是要维持现有的中美债券利差空间。”有银行人士指出。

华创证券研究发现,如果分析2015年12月29日、2016年11月23日人民币汇率两次大幅调整的原因,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即当时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均收窄至0.49。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0.6-0.7的安全区间,但央行仍需未雨绸缪,通过抬高货币市场利率或加息举措确保该利差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利差收窄增加资本流出压力。

但加息或抬高货币市场利率是一把双刃剑。有金融业人士分析说,一方面加息对中国经济企稳反弹构成新压力;另一方面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随之抬高,不利于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会加重市场对流动性吃紧的担忧,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新一轮下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市场还呼吁央行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人民币贬值与外汇占款收紧所衍生的流动性紧张。

截至2016年10月底,外汇占款流失导致基础货币收缩2.21万亿,央行通过MLF等再贷款方式投放4.59万亿,公开市场操作也投放了1699亿元,国内基础货币较年初增加1.38万亿。

是稳汇率,还是稳经济,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需要权衡的选择。

2016年12月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在邓海清看来,相比2015年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即货币政策可以中性偏宽松,2016年的提法变成“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预示着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收紧。

“从目前央行推出14天逆回购举措,以及对资金投放采取锁短放长的方式分析,央行货币政策已悄然转向偏紧了。”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屈庆认为此番措辞被解读为,央行很可能采取适度偏紧的货币政策,在给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先有效清除债市、楼市等领域高杠杆投资隐患,避免资产泡沫破裂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待疏通

央行若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究竟会持续多久?毕竟,中国经济增长仍需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一些金融业内人士认为,G20杭州峰会各国达成运用货币、财政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共识后,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有所弱化。

“决策层可能会倾向采取更多财政刺激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收紧的容忍度也会更长久。”有券商宏观经济分析师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若采取中性偏紧货币政策,另一个目的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

此前央行曾尝试借助“利率走廊”,引导资金更好地投向实体经济。所谓利率走廊,即央行向银行保证提供不同期限不同利率成本的资金供给,让银行在减少利率风险的情况下,鼓励信贷资金积极投向实体经济。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利率走廊逐步走峭(即短期偏低中长期偏高),一些金融机构趁机开展套利活动,利用杠杆融资低息拆入大量短期资金,投向中长期高息债券等金融产品赚取利差。由此引发金融市场大量资金期限错配、杠杆程度过高、债券体外代持等风险,监管部门因此收紧资本市场流动性达到去杠杆目的。

未来央行投放资金流动性,仍将以中长期货币工具为主,不会再采取偏短期的流动性支持方式,从而控制债券杠杆投资;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会采取措施,包括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等,封堵监管套利,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