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碰撞真实,告别2016的一种方式

南方周末
2017-01-01 00:30
+ 订阅

今天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先预祝大家新年好。(♥ ◠‿◠)

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就是通过生活中许多的不完美,乃至悲剧的真实展现,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展示人性中复杂的侧面。所以在很多拍摄中,纪录片人一直应该如履薄冰。“人不能因为有些‘不完美’没有亲眼看见,就假装它不存在,然后归咎于告诉自己事实的人。”

创办于2003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来到它的第十四个年头。按官方数据,本届节展共收到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是历届参展作品之最。我作为终评委员,观摩了最终入围的41部纪录片。

1直面人间世

手术台上,医生飞针走线,人们都以为镜头按下了快进键。另一间手术室,9名医生,12个小时,31块纱布,22根血管缝线……病人还是离开了人世。这部叫《人间世》的影片才刚开始(点击蓝字,阅读南方周末对《人世间》的报道: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中的生死)。

▲ 纪录片《人间世》(资料图)

“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因为失败背后,总会夹杂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冲突。”近年,医疗事故、医患纠纷频频曝光,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的 地方,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但医院里真实的故事、医生的努力与无奈,并不为人所知。纪录片《人间世》用镜头穿过手术室紧闭的大门,穿过人们与医院间的阻 隔,展示了一个个徘徊在生死之间的故事。

▲  《人间世》剧照

本届纪录片节入围的41部影片中,超过半数关注现实题材,关注纷乱的世界和巨变中的中国。尤其几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影片,都不回避问题,有的恰恰从热点话题甚至正面冲突入手。比如《高考》关心中国教育面临的升学问题,《地层深处》反映普通煤矿工人的艰辛劳作和生活,《绝境求生》从国有企业改革着眼,影片开头“黄金三分钟”展示的是由于企业转型导致的群体事件,几乎容纳了所有的 戏剧性因素和看点,而这恰恰是我们平时在电视屏幕上很少看到的。

生和死、爱和恨、欢聚和别离,是所有文学艺术作品永远的主题,也是国际传播中所谓的“共通语言”。终审中,几乎所有国际国内评委都为《人间世》落泪,这正是题材的力量。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著名导演柯文斯说,自己认识的很多导演喜欢干预生活,然而,真正的纪录片导演不是生活的导演,而是要对生活拥有“有效 预判和坚忍等待”的能力。他认为在本届入围纪录片中,以《人间世》《高考》为代表的纪录片,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人间世》导演秦博在拍摄过医院里的很多生死后说,经历过这种故事就会发现,其实人的教养是装不出来的。平时你可能会装,但到了医院,在生死面前,是装不出 的。假如自己的亲人也面临这一天,医生拼命救,但是没成功,我在巨大悲痛的同时,还能想起来谢谢医生付出的努力吗?我觉得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用真实碰撞真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性。

然而作为一个纪录片制作者,面对这样题材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周浩导演的一段话。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是有原罪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一个 坦坦荡荡问心无愧的事。我甚至一直忐忑地等待着会出现什么意外,这是我选择的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就是通过生活中许多的不完 美,乃至悲剧的真实展现,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展示人性中复杂的侧面。所以在很多拍摄中,纪录片人一直应该如履薄冰。周浩认为,人不能因为有些“不完美” 没有亲眼看见,就假装它不存在,然后归咎于告诉自己事实的人。

2关注世界从自己身边开始“如果你想为全世界的独立女性拍摄一部电影,为什么不拍摄自己的家族呢?”荷兰纪录片《妈妈不开心,谁都不开心》的导演正是和自己的妈妈携手拍摄了这部影片,讲述了她们家族四代女性在家庭中“男主人公”缺席的情况下,坚强生活的故事。

母亲讲述了家族中四代女性独立抚养子女的经历,导演还采访了包括父亲在内的母亲的五位前男友。所有的问题设计,都带有强烈的当代西方青年特征,很有想法也很尖锐。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己的婚恋关系会有怎样的期待?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母亲年轻时是大美女,她一直为家族的 这一“神秘传统”自豪,导演对这种人生态度的“传承”则有更多思考。

▲ 《妈妈不开心,谁都不开心》剧照

《妈妈不开心,谁都不开心》是导演第一次拍摄纪录片。和许多喜欢“以天下为己任”的导演不同,这类纪录片制作者喜欢关心自己身边的琐事。这部影片看上去是用纪录片的方式接触、认识和理解自己“从哪里来”,但更传达出人对这个世界、对人类本性的认识。

另一部有鲜明风格的“个人化”纪录片,是以色列的《纳格勒咖啡馆》。这是女导演摩尔的首部纪录片作品,用影像探寻家族历史和背后的秘密。

▲ 以色列纪录片《纳格勒咖啡馆》随意而自由,在追寻式的探访中,从不同的人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里,展示了世界的复杂性。(主办方供图/图)

20世纪初,纳格勒咖啡馆据说是柏林最热闹的社交场合,传说爱因斯坦、卡夫卡都曾在此流连。在战争中举家搬至以色列的摩尔一家,世代以这个家族咖啡馆的传奇故事为傲。祖母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咖啡馆里使用的全套瓷器和一整本相册,但却从未回到柏林探访它的遗迹。在祖母的期望中,摩尔踏上了追寻的旅程。然而,当发现咖啡馆背后的真相时,她不忍心告诉祖母,而是想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邀请人们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纳格勒咖啡馆里。

如今,咖啡馆已经被人们完全遗忘,连遗迹都不曾保留,仅存的记忆可能来自一位老人善意的谎言,祖母则无法面对这个家族传奇咖啡馆中可能曾经容纳过一间妓院的 事实。那么,让无数陌生人曾经发生在街头巷尾、剧院舞厅的故事,在纳格勒咖啡馆上演,又何尝不可?影片透过一个家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活在经过记忆加工,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历史当中。等到时过境迁,每个人的描述可能都不尽相同。

摩尔的纪实拍摄随意而自由,然而,就在这种追寻式的探访当中,从作者亲友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里,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3我们必然面对暮年本次入围的41部影片里,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超过了五分之一。其中包括获得最高荣誉的中国影片《我只认识你》。

树锋和味芳是接近中年才相知相恋并走到一起的。十年前某个午后,味芳独自出门理发,晚饭时辰还没回家,让树锋焦急万分;最后警察把味芳送回了家,树锋才意识到,味芳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味芳渐渐忘记了生命中所有的人和过往,唯独认识和信赖相伴近半个世纪的爱人树锋。

▲ 《我只认识你》用无数个生活的瞬间,组成了人生暮年的图景。最终获得“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和“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荣誉。(主办方供图/图)

树锋的侄孙女赵青知道了这件事,萌生了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赵青之前是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冯都也是有经验的制片人,她们花费三年时间,记录两位耄耋老人的日常生活,制作出纪录片《我只认识你》。

这部纪录片胜在细节,两位老人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理发,相扶相持走过人生暮年的每一个平常日子。令人“尴尬”的是,味芳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直没有办法对纪录片导演、也是自己的亲人赵青建立记忆。她甚至对镜头前的老伴抱怨说:这个人是谁啊,为什么老跟着我们?

当两位老人住进养老院,由于没有单间,味芳非常着急。那一刻,赵青第一个想法是帮老人解决问题,然而她旋即想到自己的身份,只能克制自己的情感,扮演一个“冷酷”的记录者。

据统计,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两亿;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达到九百多万,位列世界第一。《我只认识你》用无数个生活的瞬间,组成了一个人生暮年的图景。它让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样展开,同时也让生活像诗一样展开。

摄影师出身的我,其实对另一部关注人生晚景的入围影片感佩有加。西班牙纪录片《并未失眠》,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老年话题。哥伦比亚一个宁静 祥和的小村庄,安东尼奥和费丽莎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担心自己身体会越来越差而无法照顾对方,却不愿去养老院,把余生交到别人手上。整个纪录片格调凝重,光 影捕捉、画面构图以及场面调度带有非常浓重的西班牙电影风格,充满诗意。对包括我在内的几位中国评委来说,或许这部影片的“风格化”更加浓郁。但几位外国 评委则认为,明显的外部造型意识多少会影响纪录片的内部真实。

《我只认识你》纪实风格明显,创作者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人物情感的把握恰到好处。这种克制内敛的处理,也许受到了该片监制之一,著名纪录片剪辑师钱孝贞(Jean Tsien)的影响。Jean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在纪录片里,“情感,不是由主人公和导演表演出来的,而是由观众从故事里得到的”。

4纪录片也要讲好故事在挪威的一次洞穴潜水中,几位芬兰潜水者失去了两位同伴——他们被困在洞穴的最深处而未能生还。挪威和英国政府认为搜救太冒险,终止了对尸体的搜寻。余下的4位潜水者决定进行一次秘密搜寻,帮助遗属把同伴的尸骨运送回家。

▲ 《潜入未知》剧照

芬兰纪录片《潜入未知》是一部有好莱坞经典故事外观的影片,精密的结构,巧妙的角色设计,令人窒息的情节铺设,构筑了一个现实版的《拯救大兵瑞恩》。整个行动中,有人中途退出,有人情绪濒临崩溃,也有人在搜寻成功后依然无法释怀。

影片开篇让4位潜水者讲述热爱洞潜的原因和探索挪威洞穴的初衷,急转为对探险中的事故、对两位丧生同伴的回忆。第二个段落围绕事故发生后的报道和警方的调 查,以及挪威和英国政府共同决定停止搜寻并封住洞口,终结了官方行动。潜水者们无法接受这一结果,他们坚持“不能让朋友永远冰封在洞穴深处”,由此展开了 影片的核心段落:秘密搜寻。

参与营救的4位主人公性格各异。帕特里克是行动的主要发起者,事故发生时他与两位丧生者一同潜水却未能成功营救伙伴,因此受困扰最深。维萨看起来最外向乐 观,但这相对的积极情绪,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潜水设备出了故障,在搜寻中担任地面指挥而不须面临生命威胁。萨米相对年轻,发言较少。相比之下,凯看上去更加 沉稳、坚定,但没有人预料到他会在搜寻行动中第一个退出……

终评中,《潜入未知》多次与奖项擦肩而过,有评委认为强烈的戏剧性外观可能损害纪录片质朴的真实。另一些评委则认为,《潜入未知》在高质量画面的基础上,从 多个侧面展示了面对生死和极端环境时的人性百态,并保持了相对克制。面对意外的危险与死亡,影片中没有出现泪水或对死者的直接刻画,在团队中有人放弃时, 也没有责备或冲突。平静的画面与叙述之中,更多是沉默的悲伤,平静的宽容,以及继续前行的勇气。

大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潜入未知》不是简单商业化地“用死者说事”,这是一部像故事片一样精彩的纪录片,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最终,评委会用“特别推荐”来表达对这部影片的肯定,也保留了对纪录片叙事多样化可能性的探索。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