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观察|新深圳速度:每天55件发明专利背后的创新裂变

珠三角观察
2016-12-30 12:19
+ 订阅

“我一个只会写软件的书呆子,都被感召去创业创新,这和整个深圳的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站在第二届中国深商大会论坛的讲台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发出这样的感慨。

1984年,13岁的少年马化腾随父母来深圳,在家门口亲眼看到国贸大厦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今年9月5日,腾讯市值超过2万亿港元,一举超过中国移动,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腾讯所在的深圳,正上演着“新深圳速度”的传奇。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1天就有46件。今年1至8月,这一数字再次刷新,深圳平均每天产生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超过55件。

“新深圳速度”的背后,是深圳与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合力形成的科技创新产业化链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使得这里可以快速打通从实验室到创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创新效率,实现创新红利的迅速兑现。“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靠提高效率、靠创新,广东、深圳在创新方面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这样评价说。

科研端直入生产端

打通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奥地利创客Julia Kaisinger对深圳“双创”环境赞不绝口。Julia Kaisinger因研发昆虫培养机经BBC纪录片《中国创造》报道名声大噪。她表示:“我经常和深圳初创公司创客吃饭,有些技术难题就是在餐桌上解决的。”Julia Kaisinger不忘“卖广告”,珠三角众多的工厂为国际创客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这在欧洲基本不可能实现。

“硅谷最擅长的一件事情就是冒险,快速行动。”南方日报记者在美国硅谷调研时,畅销书作者Jonathan Littman告诉我们,很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就是把好的创意、好的创新技术快速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后劲,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从而打败竞争对手。而现在,快速行动的深圳效率,反而吸引了硅谷的创新者前来。国际创客手中流传着一张《创客地图》,地图上描绘中国深圳的华强北元器件种类繁多,是全亚洲数一数二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创客们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绝大多数想要的东西,让创意最快变成现实产品。

深圳华强北

当VR、人工智能的产业新风口到来,Oculus联合创始人Jack McCauley等硅谷专家看好有着完整制造业产业链的珠三角。几年前,Jack McCauley就是凭着设计图纸在珠三角的工厂里造出了最初的Oculus VR设备。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Mike Roberts告诉记者,硅谷有很多有想法的公司,但如果想把创意变成产品,一定要来深圳。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营销官熊逸放告诉记者,同样生产一个无人机制造的模具,在欧美可能需要三个月,而在珠三角,只需要三天时间。

从美国回深圳创业的云天励飞CEO陈宁感慨:“对于技术海归而言,珠三角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对于技术的落地极为关键。”

在深圳,大量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快速连接器。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打造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为创客提供“从蝌蚪到青蛙”的一站式育成服务。

“一棵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与时机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我们的做法不是猛浇一两棵大树,而是打造一片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森林。”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在这片森林里,企业存活率、专利转化率和技术转化率分别是传统模式的三至四倍,创新效率总体提升30倍至60倍,失败率较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张永伟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通过从科研端直接切入生产端,缩短了科技进入产业的时间,增强了创新的频率。

信息快速流动

串联创新各环节 从需求端介入源头创新

各种创新要素汇聚,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是新深圳速度背后的创新密码之一。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是后工业化时代。过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叫创新。今天是信息重组才有创新,不是单纯的生产要素的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如是论述。让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知识和技术流动更快、更开放,进一步降低了创新的成本。这恰恰踩准了新一轮全球化趋势的鼓点。

数据显示,深圳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其中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1/5,并率先在5G领域布局;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技术研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技术研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樊纲如此点赞深圳:“深圳是目前中国大城市中唯一一个依靠知识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立足和发展的城市,始终处在知识创造和知识外溢、吸收世界各种新知识和新点子的前沿,这是深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潜力。”

遍布深圳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成为知识与信息快速流动的集散地。

在柴火创客空间,尽管空间略显狭小,但不管是过道、大厅、咖啡馆以及周边小店,都充满了浓浓的极客风,有的创客在潜心研究,有的创客则正在一旁交流硬件技术。2011年,潘昊在深圳华侨城创立了柴火空间,取名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想为创新制作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据悉,从2015年初至今,柴火空间接待来访约90000人次,目前柴火空间有会员约4500人,共举办数百场工作坊与分享会。

柴火空间举办的创客分享会。

在深圳市科协前主席、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院长周路明发现“创新链的压缩现象”正在成为新的趋势——以前创新被分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创新组织来承担,使得知识向需求端的传导变得非常困难且周期漫长,但现在一个创新组织就能囊括创新链的所有环节。

今年3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我们左手挣了钱,右手就花在科研,也只有华大才干这种傻事,我们觉得好玩就干。”

截至2016年5月,华大基因在深圳9年间已发表论文1412篇,平均约两天发表一篇论文,而且论文“含金量”较高,仅在《自然》(Nature)及子刊杂志就发表论文171篇,在《科学》(Science)发表29篇。

2007年迁入深圳后,华大基因不再只局限于科学技术研究,在产业方面的布局也越来越快。以普通人接受程度较高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例,从1997年科研人员发现孕妇怀孕时胎儿的DNA会进入孕妇的血浆里,再到市场化应用的速度非常之快。截至今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已与合作医疗机构共同完成1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约半年后这个数字就增至150万例,增速惊人。

“现在发达国家离需求端太远,不知道源头创新往哪走,而需求端恰恰可以介入源头创新。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需求端更有优势,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更高,比如很多新的互联网、支付等应用是中国先推行的。”周路明说。

全球创新布局

跻身资源配置中心

全球最北超百万人口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比亚迪纯电动大巴投入当地运营测试。

“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遍布全球六大洲。如果企鹅也需要,比亚迪会马上进军南极。”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自豪地说。

伦敦街头的比亚迪大巴。

北极圈深圳元素背后,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融入全球知识与创新一体化的大布局。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5月6日,深圳光启集团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这里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非财务投资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认为,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行为主体,而全球化资源配置行为主体即是跨国公司。而深圳许多企业天生就具有“全球化”基因。

2012年,29岁的斯坦福大学博士刘自鸿,离开纽约IBM全球研发中心后,在中国深圳、美国硅谷及中国香港同步创立柔宇科技。如今,柔宇新型产品和技术已销售至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估值已超过30亿美元,成为全球成长最快、不足三年跻身独角兽企业俱乐部的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研发机构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热点。

截至2015年底,深圳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达数千家,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

商务部研究员王志乐分析,深圳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敢闯敢试的人聚集一起,碰撞出创新火花。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正加快进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的新角色。

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促进局投资服务负责人Svetlana Huber告诉记者,华为研发中心正在慕尼黑测试5G通信技术,5G测试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源和高科技人才,华为和这里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以增强技术力量和优化数据环境。

位于坪山新区的腾势电动车工厂,拥有130年先进经验的德国戴姆勒集团与比亚迪在这里联手打造中国最好的电动汽车。“为了电动车技术,奔驰造车经验向比亚迪开放。”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卓说。

“只有真正创新的产品才能走出去。”王传福说,代工时代的比亚迪只能跟着国际厂商出去,而现在“走出去”的是创新产品,“比亚迪是以技术赢得了奔驰的尊重。”

伴随一大批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而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必将拉近深圳与硅谷的现实差距。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记者 朱紫强 苏梓威 马芳 郑佳欣

编辑 陆兴华 黎咏芝 邓红英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