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珠三角湾区将迸发更强科技创新能量

南方日报 2016-12-30 00:00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珠三角湾区将迸发更强科技创新能量

12月上旬,持续一周的广州国际创新节,成为广州科技企业的“年会”。

不少专家、创新大咖人物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已经渐入佳境。

新加坡SGInnovat公司的创始总裁史蒂夫·莱昂内多说,他原本以为许多前沿技术由西方或者硅谷引领,在进行几个月的调研后发现,原来很多有意思的广州初创公司,在前沿技术领域也是引领全球发展。

“所谓枢纽,除了要让更多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更重要的是,要让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创新制度在这里快速转化、提升,形成新的创新思想、新的科技发明。”暨南大学胡刚认为,从这个角度讲,多场高端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对于广州打造创新枢纽将起到推动作用。

广州国际创新节(资料图)

那么,广州打造国际创新枢纽,将给珠三角带来什么?胡刚表示,广州在珠三角科技创新中,依然是起到引领性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最基础的还是科学研究,而这方面,广州的优势在珠三角无可比拟。

“深圳主要是集中在应用型科技。”胡刚认为,相比之下,广州科学研究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多方面,基础性强、涉及面广,辐射带动能力也更强。

对于近日国家发改委提出的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城市群规划编制,胡刚认为,这对珠三角是利好。“珠三角湾区把港澳放在一起做规划,可以加强11个城市之间互相协作,这对每个城市提升都是有很大帮助。”胡刚表示,到时,广州科研力量、香港金融、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都能更好地优势互补,珠三角湾区将像美国旧金山湾区一样,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也表示,湾区强调的是高度的区域融合,将珠三角确定为湾区经济后,湾区内城市的行政边界会进一步模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且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

“广深港是一个非常好的整体,深圳智能硬件的供应链很好;广州在文创方面不错,也有很多人才和公司;香港在医疗、科技方面的技术比较领先。三地融合在一起,创业生态就比较完整了。”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案例

珠三角城市间的“创新流动”

最近,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学武教授很忙。作为博导,他不仅要专注于平时的教学,还不时要前往深圳时代(中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进行小球藻项目的研究。

今年10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与时代(中国)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时代(中国)聘请张学武担任时代(中国)多肽首席科学家和时代活性多肽研究所名誉所长,联合培养小球藻(绿藻)方面的博士生科研项目。而在早前,张学武的团队还将合作“触角”延伸至广州、中山等地名企。

值得注意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还与全球顶尖食品科学家、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刘瑞海教授设立合作实验室,形成了中美食品科学领域“最强大脑”共同对接珠三角“世界工厂”的新场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马军加入了美的公司,成为顺德乡镇企业中首位博士。3个月后,他设计出国内一流的高效节能空调器样机,给“美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订单突破1亿元。

如今,华南理工大学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华南理工大学有关机构负责人表示,除了与美的,他们还与万家乐、康宝、科达等多家佛山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

知识和技术流动网络的形成,离不开交通网络的完善。“就目前来说,珠三角大部分高端创新人才都集中在广、深,而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均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轨道交通和合作机制,可以形成两地协同创新的链条。”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

早在广州7号线将延伸至顺德的消息传出后,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电子所、广州化学所等纷纷在顺德设立分支机构和实验室。入驻顺德以来,这些科研机构平均每年收集企业技术需求近50项,累计超过200项。其中成功对接项目约有80项,争取省、市、区、街道办立项的科技项目近70项,与企业达成技术服务50项。

此外,深中通道的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高铁、城轨、地铁等便利交通方式的密度加大,正在让珠三角“一体化”的场景加速到来。而伴随着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水平的提升,全球科技、人才、资本、产业资源也将加速落子珠三角。

过去,“星期六工程师”骑着单车支援珠三角“世界工厂”建设。未来,乘飞机而来的海内外博士们,将乘坐高铁城轨深入珠三角腹地。


数读

●1—8月,广东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5.2%和44.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制造业新产品生产增长快,

●1-9月,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51187台,同比增长1.9倍,代表高端先进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6.4%,光纤产量增长27.7%,智能电视产量增长24.7%。

●到2020年,珠三角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5件以上,每万从业人员研发人员超150人,技术自给率超过7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到2020年,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形成20—3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4000家。

●到2020年,形成珠三角国家自创区“1+1+7”发展格局,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建成若干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达180家以上。

●到2020年,珠三角每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达120万户,集聚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600万,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超600家,众创空间超260家,孵化场地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超4万家,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记者 黄少宏 朱伟良 余秋亮 陈景收


编辑 陆兴华 黎咏芝 邓红英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