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世界工厂”为何热衷建大学

南方日报 2016-12-29 23:46


交响管乐、合唱、器乐合奏,12月16日,一场展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十五年发展历程的晚会在深圳市上演。

在这座15岁的研究生院“庆生”前不久,深圳市、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在深圳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签署。今年深圳还宣布,未来10年将建10所大学。

数十亿元投向高校建设、牵手各国名校合作、计划吸引数十万名在校生、瞄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标……从广州、深圳到珠海、佛山、东莞,一场围绕高校建设展开的创新之战,正在珠三角各地不断打响。

昔日的世界工厂,今天正在全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无论是代表中国创新型城市顶级水平的深圳,还是佛山、东莞等制造业重镇,尽管各地建设高校的路径各异,但都最终都指向以高校补齐城市短板、加速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

跳出一座座城市,站在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发展层面,俯瞰这场空前的高校热潮,不难预见,珠三角城市群的命运,未来也将随着全新的高校群落出现而得到改写。

同步行动

一场以“十年”为尺度的城市竞速

高校!高校!

“争取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今年10月,深圳市发布了加快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首个文件,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在该文件印发约一个月前,深圳市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紧接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深圳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规划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深圳校区,成为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创新人才重要培养基地。

而前述文件出台数日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校长马田·比恩签署了“关于共同筹建广中医皇家墨尔本理工深圳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协议”。

11月初,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正式举行了深圳技术大学校园建设一期工程的交接仪式。该校是深圳“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随后11月下旬的消息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式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立,明年即将面向全球招生,正式成为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俄合作大学。

关于深圳牵手名校、建设大学的新闻,在整个2016年中不断“刷屏”,创造着广东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

如果说创新驱动战略是2016年珠三角经济的主旋律,建设大学就是主旋律中的高音部。相比以大手笔引进国际名校、建设新校为主的深圳,经济总量分列珠三角第三、四位的佛山和东莞,正在另一条路上狂飙突进——两地同时向本土大学投入大量政策和财政资金,以“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大学”为目标发力。

去年9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参加了省政府举行的共建协议签约仪式。

这是两所大学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佛山、东莞两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最大机遇。

东莞理工学院

作为高等教育规模一度居全省第二的城市,珠海也未缺失这场兄弟城市全力以赴的竞赛。2016年1月,珠海市政府与暨南大学就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前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战略高度上谋划并共建国际化、特色化、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

从位于一线城市之列的深圳,到在全国制造业城市中被视为风向标的佛山、东莞,再到发展路径独特的特区珠海,这4座在广东举足轻重的珠三角城市,都表现出了为建设优质高校而不惜代价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四座城市间的共同默契是,普遍在高等教育有关规划方面设置了十年为期的阶段性目标,这意味着,2025年将成为这些城市“高校战争”的第一个大考节点。

办学路径

不同的“跑道”,相同的目标

珠三角新一轮高校建设热潮的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这既来自广东省级层面的前瞻和决心,也与各地发展遇到的实际瓶颈直接相关。

2015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全省动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拉开了全省各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幕。

此后,各地在创新方面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明确。2015年6月,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宣布,深圳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15年12月广州提出“三大枢纽”建设战略,科技创新枢纽位列其中。2016年2月,东莞、珠海两地出台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两地分别将建设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7月,佛山提出全力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实践之中,创新驱动最根本的要素就是技术和人才,大学则是提供技术、人才最基础、最核心的源泉。相比国内同等经济水平的城市,这是珠三角多个城市的痛点。

其中深圳、佛山尤为典型。2015年,深圳GDP高居全国第四,但尚未有一所本土大学跻身国家“211”或“985”工程。而GDP全国第16名的佛山,所拥有的高校也远落后于大连、郑州、沈阳等GDP排名在佛山其后的众多城市。

经济体量与高校实力的不对称,在珠三角产业升级需求中越来越明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对此深有体会。两年前,罗智泉放弃美国大学教授舒适安定的生活,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刚到深圳,上门找他解决技术难题的企业就奋勇而至,“有次去华为洽谈合作,他们一下子就拿出来16个意向项目。国内高科技企业对国际前沿技术、产业化的需求太迫切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在佛山、东莞,过去一年多来,两座城市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比深圳、珠海发生的变化更加剧烈。“佛科院正在优化学院结构,由综合性大学向理工科大学转型”。12月上旬,在由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主持的一场总结全年创新工作的会议上,佛科院院长郝志峰被安排在第三个发言。

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了珠三角各地不同的“办学”路径。计划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深圳,在大学建设中特别青睐与国内外名校的合作,重视引入国际一流高教资源。

而佛山、东莞对两座本土大学的提升,倾向于对制造业带来更直接的服务。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原来的5个工科学院扩展到了12个,6个文科学院压缩了一半。

虽然路径各有差异,但各地有着相同的目标——以大学支撑创新驱动。而如果站在整个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审视,这场高校“战争”还有着更大的意义。

创新协作

“高校群”将为城市群带来什么?

12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宣布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规划期原则上近期规划到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这是一则看似与深圳、佛山等地高校建设热潮无关的消息,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高校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不仅是城市本身,这同时也将成为整个珠三角城市群提升竞争力、应对全国乃至国际城市群竞争的必经之途。

尽管珠三角一体化速度领先全国,已经被视为一个“超级城市”的雏形,但在城市群竞争中,科研实力、对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也同样重要。

“珠三角地区产业活跃,创新热度高,但缺乏高水平的高校群或学科群对创新进行支撑。”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副院长张林说。

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高校与城市实力直接挂钩。“好的大学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地位和层次,企业选择城市,会很看重这方面的优势。可以说,高校是企业家最期盼的城市竞争力之一。”佛山鹰牌集团副总裁陈贤伟说。

事实上,放眼全国城市群,在高等教育方面,长三角都具有强烈优势。“过去广东主要是经济辐射力。但在高等教育资源方便,与江浙、北京相比,还是比较弱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说。

去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长三角城市群要立足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优势,面向国际国内聚合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轨道路网便捷的城市群内部,一旦形成一定数量的高校群体,将带来“1+1>2”的化学反应。

前述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就提出,将依托丰富科教资源,打通学科间、院校间、机构间的界限,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打造以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协同创新平台。

对珠三角城市群而言,随着一个全新的“高校群”逐渐成形,未来可能产生的规模效应、高校之间的创新协作,同样值得期待。

“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高校、科研机构越多,城市的科技力量就越大。教育资源雄厚,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就越强”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认为,知名高校“扎堆”进驻珠三角,吸引的全球高端企业和人才资源,将使广东走向世界创新舞台的脚步更加有力。

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作为国内制造业的重心之一,珠三角推动新一批“高校群”崛起,对区域经济的意义可能将更加巨大。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旺盛,制造业基础雄厚,大学和产业结合,可以形成创新“聚变”反应。

【记者】赵越 孙颖 朱紫强 见习记者 梁志毅


编辑 陆兴华 黎咏芝 邓红英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