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真华教授:警惕大学建设“科研GDP”陷阱

南方日报 2016-12-29 16:06

“在法国留学期间,我常去塞纳河左岸闲逛,书店、小剧院、美术馆、博物馆散落在大街小巷,它们与索邦大学、法兰西学院一起,建构了巴黎的人文精神。多少部小说、剧作、诗集、乐曲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在这里,一不留神就坐到罗曼·罗兰坐过的椅子上、萨特沉思过的壁炉旁、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我当时就希望广外也有这样的咖啡馆,年轻人一杯咖啡一本书,安安静静一下午。”徐真华对记者说。

徐真华教授是中国研究法国现当代文学的知名学者,擅长法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先后荣获法国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和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他曾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在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面有独到见解。

上世纪70年代,品学兼优的他被批准提前毕业,并公派出国留学,80年代、90年代又先后赴法国、加拿大研修当代法国语言文学和高等教育管理。他把在海外所学所思融入到广外的建设与发展中,让教育国际化及多元文化的融通在广外开花结果。

如今在广外,你可以在云山咖啡屋安静地看一本好书,坐在图书馆前的草坪和世界各国留学生聊天,在相思河边欣赏自由欢快的锦鲤,在语心湖上远望黑天鹅掠过水面的优雅。这都离不开徐真华的默默耕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徐真华教授

谈学生,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

无论是学生们的学术问题还是生活疑惑,温和儒雅的徐真华都会耐心解答。66岁,他仍坚持上课、出书、做研究,继续在教育岗位发光发热。

“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看到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合格的公民,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应该是其成长成材的路径:在家是孝顺的儿女、在企业是称职的业务员、在机关是合格的公务员、在社区是友好的邻居,善良而富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徐真华开门见山地说,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首先应关注人的精神与人格的成长。

一次出国考察中,徐真华和美国高校校长讨论人才培养的目标。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说,美国教育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领导素养的全球化公民”。马里兰州的社区学院蒙哥马利学院副院长A·Somersall则表示,他们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环境中有效工作的世界公民。

徐真华赞同两位校长的观点,他认为大学不可能直接批量生产专家和学者,但是完全可以打好学生的精神、人格、文化及专业素养基础,使他们在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大背景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领导素养、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的交流沟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参与高校评估过程中,徐真华发现,一些地方院校目标是培养“留得住的人才”。他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要高远一些,不能局限于一区一地,要培养能走得出去,能参与对话、合作、竞争,对世界游戏规则熟悉的通用型专业人才,走出去也是为了更好报效国家。

谈大师,推动学术进步切忌浮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面对大师短缺的现状,徐真华站在人文社科的角度,建议要把学者从“科研GDP”中解放出来,缔造一大批各个不同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他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社会变革大潮的推动,更需要学术巨匠、思想大家们的引领。早年的鲁迅、胡适、钱穆、顾颉刚以及清华园四大导师,在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过渡期,坚持批判、传承、创新,开了风气之先。但是,当下“科研GDP”以“项目、论文、获奖”作为考核教授们业绩的标尺,有些大学给科研定指标,给教授定任务,用错误的思维推动学术进步。这种思维模式用一根尺子度量学者的研究,抹杀学术研究的差异性、延移性以及非同质性的特点,于是大学文化变得功利,学人变得浮躁。

徐真华认为,大师除了要传承和创新,更要批判和引领,人文社科大师需要和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产生的推动力是不可替代的,而现在急功近利的量化指标表面上容易催生应用性成果,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更应该有超越性。

他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成果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评判标准。一些人文社科思想成果由于没有经济方面的社会贡献显示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这需要指导理念上的修正。人文社科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张扬人文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做出经得起历史涤荡和时代考验的学问。

谈大学,以培养人才为旨要

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面临新一轮洗牌。徐真华指出,“双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往往具有决定意义的导向作用。顶层设计包括制度、理念和发展策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决定“双一流”追求什么样的效果。拿多少国家项目和发表多少篇SCI不该是“双一流”的初衷。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规则的讨论与决策,争取中国在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随着社会发展,既有的高等教育规律呈现某种阶段性局限,工业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规律不一定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双一流”建设要推陈出新、放下历史包袱,把目光投得更远、更高,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赢得国际尊重。

在教育管理层面,徐真华主张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力促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未来高校改革最关键的还是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

他呼吁,“双一流”建设立足点要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盯着成果数据不放。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旨要,亦即培养公民、造就精英。文化强国的基础是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双一流”大学如果能激发学生对国家、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责任与担当,中国理念、中国模式、中国教育、中国制造、中国故事在全球化时代一定会大放异彩。

大家荐书

欣赏多元文化的魅力

徐真华推荐了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阿尔贝·加缪《鼠疫》《局外人》,安德烈·马尔罗《反回忆录》《脆弱的人类与文学》,勒·克莱齐奥《沙漠》《物质的沉迷》,莫迪亚诺《暗店街》《环城大道》。

他建议,通过外国文学、哲学经典书目,年轻学子要看看这些思想家、文学家如何认识自身、解释世界。当把目光投向外界时,会欣赏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突破自身传统的局限,让思维更富有弹性。


【南方日报记者】刘晓蕙

编辑 彭小洋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