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六个真相!如果还有人对你说广州将被抛弃,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南方都市报
2016-12-29 19:32
+ 订阅

临近岁末,回首2016,广州这座城市又有了许多的新故事、新态势。我们推出“广州势能”系列报道,用多维度去观察这座城市。

2003年,我们问——

深圳,你被谁抛弃?

13年后的2016年岁末,我们问——

广州跌落“第三城”,被踢出一线城市了?

历史经验证明,城市具备适度危机意识,是件好事。

然而,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第三城和全国七个超大城市之一,广州的眼光和胸襟,早已放在更长远更宽广的时空维度上,朝“超级城市”目标迈进。

12月26日,中共广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广州向世界展示了其勃勃的进取心: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争取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代表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竞合。

今日起,南都推出“广州势能”系列报道,多维度去观察这座城市,将如何利用厚积薄发的“势能”,抓住先机赢得主动、抢占制高点,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真相

之一

“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远不只是随便说说!

展开中国地图,沿东部海岸线,从北至南看北上广三大城市,基本是等距离的三个点。与此相对应,国家对于“中心城市”的定位也显现出某种规律。

在区位上,广州作为南中国支点的地位不可撼动。而对于广州的历史使命,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国务院最新批复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有着清晰的明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

“广州的发展不是为广州而发展,广州要带动区域发展,代表中国参与世界分工,国家给广州的定位,不是随便安的。”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再高如是解释。

而广州不仅仅是国家中心城市,增加了前缀“重要的”这三个字。这个今年2月新赋予的定位,会给广州带来什么呢?

国家中心城市对国内的战略资源、高端生产要素配置,如国企(央企)总部、民企总部及地区分布、研发部门等战略选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当下的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优质资本的避风港。真正的优质资源,比如高级人才到世界500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到优质资本,都会更青睐“塔尖上的城市”。

今年以来,中远海运散货总部、思科中国创新中心、GE生物产业园、微软移动应用孵化平台、IDG南方总部等一大批枢纽型总部企业纷至沓来正印证了这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之于广州,本身就是强大的资源吸附器。

真相

之二

广州无可撼动的交通枢纽地位,才是真潜力股!

在世界的眼中,广州则是一个“超大城市”。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报告称,全球发展最快的十个超大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中,广州因“2010年至2015年的年均发展速度达5.2%,其城市人口去年已达1250万”一举夺冠。而按照我国最新的划分标准,广州位列全国七个超大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南大门的“超大城市”,国家亦很早就赋予广州另一历史使命。广州和北京、上海一道,是我国三大“国际交通枢纽”。而广州自身,则在去年8月高要求提出《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把建设航运中心作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平台。

白云机场 截至目前,作为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机杨,已开通国际航线136条、国内航线150条。今年前三季度,航班起降32.3万架次,同比增长5.3%;旅客吞吐量4417万人次,同比增长7%;邮货吞吐量119万吨,同比增长6%。

广州港 作为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截至目前,广州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发生海运贸易。今年前三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七位。今年8月开工的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令广州港进入了巨轮双航道时代。

广州地铁 而随着12月28日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广佛线二期这三条新地铁线路的开通,广州城市内的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308.7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上海、北京分列一二名)、世界前十,日均客流量预计达777万人次,客流强度全国第一。

“从目前的布局和已形成的格局来看,广州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都无可撼动,不管放在哪个城市群,广州在大城市群的牵引和主导作用不会变。”

在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张跃国看来,广州这些年提早布局谋划“抢下”交通枢纽节点,是非常明智的,“交通枢纽是基础,其带来的信息、人流交往、商贸交流等所催生的市场爆发力,让广州的未来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真相

之三

广州开始滑落?

无可否认,广州在一些领域的经济指标,如资金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RD经费等,似乎其国内排位在滑落,但要清醒地看到,这主要是就数量或规模而言。

而在广州市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张强看来:

广州人均经济指标仍位列前茅,

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略低于深圳但明显高于北京、上海(均为1.7万美元)

劳动生产率方面,

广州仅次于深圳、上海居全国第三

反映经济效率的资本投入产出率(GDP/固定资产投资),

广州也居全国第二位

地均GDP产出率低于深圳、上海,

但高于其它三个国家中心城市

在综合能耗水平上,

广州万元吨标煤指标大大低于其它四个国家中心城市

此外,作为经济效益的量表,

广州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长期高于北京和上海。

其实,在城市竞争中,今后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的,应是质量与效益,因为它们决定了数量或规模扩张能否可持续。

张强认为,总体上看,广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较高。虽然其数量规模竞争力有所弱化,但广州基本实现了能源消耗全国最低水平,人均产出和投入产出率也跨入全国最高行列。可以说,广州的经济发展健康度很高。

真相

之四

一个单科并不突出的优等生?

或许有人会说,广州就像一个总分不错的优等生,但单科成绩不算突出。对此,张强有不同的看法。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上的城市一般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专业性城市在其主导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一般享有更高的经济成长性,但综合性城市则具有更强的抗危机能力,也具有更持久的长期竞争力。

张强认为,广州早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不仅拥有发达的服务业,还拥有较先进的制造业;不仅有发达的轻纺工业,还拥有华南地区最强大的重化工业;不仅有庞大的传统产业,还培育出有相当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正是这种综合性产业体系,一直支撑着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也正是多年来广州一直稳坐中国经济第三把交椅的秘密所在。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今年以来,广州新增高新企业2800家,平均每天诞生7家。新增新三板企业突破200家,总数达到34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广州会是很多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天堂!”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尹涛称,广州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生产网络好。在尹涛看来,广州就像是创新网络的一个母体,而深圳更像是母体城市之外的一个“IT产业”的专业化城市。

真相

之五

广州经济可不是“只长骨头不长肉”

而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强劲增长位居全国前三。2015年达到近8000亿元。

“消费代表民生贡献,在广州GDP大蛋糕的构成中,绝大部分份额体现在了消费板块上,也就是用在了民生上,所以说,广州的经济结构是更加体现民生主导型经济特征,”张强称,“经济成果转化为民生支出的比重较高,说明广州不是‘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经济’。”

而在当下的中国,能不能买得起房已成了中国人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均价近18000元/平方米。同期深圳成交均价超60000元/平方米。北上一手房都是四万元起。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百姓住宅数据总结,广州的房价排到了中国的第四梯队城市。

张强说,观察世界上创新力很强的城市会发现,瑞典、新加坡、日本、美国等都严控房屋投机。瑞典、芬兰等一些北欧国家善于通过税收政策严格抑制房价上涨。高房价对创新经济有挤出效应,对实体经济也有挤出效应。80%的创新成果都出现在制造业中,高房价必然损害到创新的后劲。

买得起房,难道不是广州的后发优势吗?这,或可借用华为任正非的一番话来做注脚——

现在,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不知道。会分散化,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

真相

之六

高度的民生幸福感才最重要!

城市发展的强力后劲,不仅仅是看经济类的硬指标。

12月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人类发展指数上,广州以0.869排中国城市第一,这也是广州第二年位居首位。

“正是由于社会民生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广州的民生发展指数才能够表现亮眼,这还是在广州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十分拮据有限的条件下取得的。”张强称。就关乎民生幸福而言,张强说,广州还有两个重要指标亦领衔全国主要城市。

空气质量 广州的空气质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则排名第一。蓝天白云和万紫千红,经常在广州人的朋友圈里“举办”摄影大赛。

机遇机会 在今年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报告显示,广州、深圳与杭州跻身前三。而广州的评分又是排名第一,这个“机遇之都”的内涵,不仅包括发展机遇相对最公平,也表明成功创业就业的机会全国最多,微观活力较强。

此外 广州还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这一系列民生软硬件的发展,早已有目共睹。

人们生活得更安心更开心,

就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进步,

不是吗?

上一个长周期的核心技术一般认为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下一个长周期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现在还看不清。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交叉并举突破的新技术时代,只有像广州这样拥有多元技术布局和综合性产业体系的城市,未来在世界新一轮核心技术突破时才更有主动权和应变力。

——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强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