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猫眼因国产片打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
不仅电影如此,意见市场从来都不会是纯粹、单一的声音,众声喧哗之中自会沉淀出客观、理性的笃见,这需要时间的淬炼,更需要对待不同声音的宽容态度,一家言论平台如此,被批评的对象更应如此。
日前,有媒体刊发文章,将年底几部评价不高的国产片归因于豆瓣网的评分机制和信用度,认为“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有的电影质量确实存在问题,这是连力挺者都承认的事实,“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长期处于这种不甚理想的境地,恐怕不是几家评分网站以及影评人士可以担责的。于每年海量的电影作品而言,电影评论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有很多作品还没能真正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
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值不值得推荐,本是非常私人化的观感与体验,当然也有相对专业视角的分析,这同样是多元化电影评论的各抒胸臆。如果把相对私人化的电影评论扣上“破坏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的帽子,不仅缺乏起码的调查研究,而且本身也无助于多元化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
虽然不是针对当下一些对豆瓣评分的批评而发,但还是有媒体转载2015年12月豆瓣负责人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的文章,文章解答了豆瓣评分谁制定的、是否有水军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一时转发者众。网站的电影板块如何设计,具有社交性质的网络平台如何更好地呈现网友观点,投票以及记分机制是否足够科学,这都是相对技术化的议题。豆瓣作为以网友打分起家的知名社交平台,其口碑、美誉度均是在网友参与中积累起来的,如何改进网站功能,不仅是针对黑客水军,也包括保持独立态度、不受电影宣传发行方支配,这都是一家网站所应顾及的真问题。网站的招牌需要用户一起去维护,呈现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真实,特别是真实的数据和建议,事关一家广受网友关注网站的声誉。
豆瓣评分被盯上,甚至被当作个别电影评价不高的罪魁,也可见豆瓣的重要。但跟豆瓣有关的新闻中,就有豆瓣评出的年度十佳国产电影,其中国产电影《驴得水》、《湄公河行动》等入选,也可见豆瓣并不是遇到国产电影就低分,同样有不少观众评价甚高的国产电影。同样的,外国电影也有评分不高的情况。应当说,这是网友正常的电影观感,对于普通电影观众而言,只有电影的好坏,没有那么多的利益考量,更没有国别偏见。豆瓣电影评分备受各界珍视的原因,也在于此。
批评是否存在恶意,有没有所谓商业动机,可能有,但这只能靠纯粹的批评去中和,而不是以扣帽子的方式压制不同声音,个别电影票房口碑不佳,将其归咎于黑客攻击,指摘电影批评的用意,这都是危险的,认真静下心来想一想电影为什么评价不高以及如何改进才应该是理性的态度。让电影的归电影,让艺术评论回到艺术评论本身,看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类型电影给观众一种长久以来的印象,评价可能有好有坏、褒贬不一,并因此引导观众对符合某一特质的电影在一定时间内的抗拒,这或许是一种不可强制的文化自觉,越是着急,效果可能越是适得其反。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文章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不仅电影如此,意见市场从来都不会是纯粹、单一的声音,众声喧哗之中自会沉淀出客观、理性的笃见,这需要时间的淬炼,更需要对待不同声音的宽容态度,一家言论平台如此,被批评的对象更应如此。围绕豆瓣技术细节的争议不妨继续,但帽子应该少一些,电影市场只会在多元中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批评的消失就让电影质量有飞速提升。评价不高的个别国产电影不能把票房差归因于观众不懂,更不该让评分网站为其背黑锅。电影的问题,就让它回归纯粹的电影讨论,针对电影的讨论掺杂电影之外的因素太多,电影就不像电影了,挺无趣,也挺没劲。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包容批评,电影意见市场应多元生长
欢迎转载,需经授权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