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环境教育:“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的无知与不关心”

千篇一绿
2016-12-27 19:37
+ 订阅

图片来自网络

撰文 | 朵朵 陈安彤

◆ ◆ ◆

环境教育源起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这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提出的教育观点。

卢梭在此书中提出自然教育的概念,强调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此观点也被称为现代环境教育中户外教学的起源。1892年,苏格兰植物学家帕特里克•盖茨在爱丁堡建了一座瞭望楼以供学生观察、学习自然现象,被称为真正将环境与教育相联系的第一人。

对于环境教育的概念,各国现已有一个基本共识,即环境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包括知识、 技能、价值观与态度等,从而使人与环境的关系相协调。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在环境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境会议。会议不仅正式确定了环境教育这一名称,建议世界各国认可并推进本国环境教育,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环境教育发展。

斯德哥尔摩会议将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并通过和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此宣言的颁布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的诞生。次年,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最终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据《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一文所述,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教育事业的开端,也奠定了中国环境教育概念的基本框架。”自此,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

这是中国环境教育的起步点。斯德哥尔摩会议强调“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的无知与不关心”,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成为会议的精神内涵。正是这种会议精神促使环境教育正式登上中国舞台。

◆ ◆ ◆

中国现状

环境科学专家曲格平在其著作《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中》提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 1973 年,四十多年过去,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并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轨道,成为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探索和思考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策略》,这种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教育。

虽然中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加快,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步、文化背景各异、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各有高低,地区之间的环境教育发展现状也不甚相同。

图片来自网络

发展现状的不相同,首先可归因于地区对环境教育投入资金的多少。在很多地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就不够专业,很多从事此教育工作的老师并未受过系统的环境知识培训,有些学校亦有“一师兼多学科”的现象;除此之外,一些环境教育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据有关调查,目前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讨论法,而很少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

其次,从客观条件上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 、省份间、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教育水平有一定差异,因此环境教育在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客观原因可循。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育设施齐全、信息资源丰富,环境教育发展得自然较快。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且整体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收到的成效也明显低下。

◆ ◆ ◆

政府:加强立法 、扩大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没有评价标准、法律地位、甚至专门机构和人员,环境教育的实行和发展都会受阻。

事实上,世界上已有像德国一样的成功经验在先,证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力保障。2011年发表的《德国环境教育概览 》一文已提到“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 8000 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 400 个相关法规。”可以说,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且详尽的环保法,德国人的环境意识也居于世界前列。当然,对于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而言,需结合我国国情来制定一套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来保证环境教育的开展。

除了加强立法,政府适度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财政支持,也颇为重要。再者,政府可以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以有效措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首先,要明确环境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建立相应的奖惩体系;其次,培训内容也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完全脱节。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在环境教育的培训和奖惩机制上做出了实质努力。比如设立“地球奖”、“绿色学校”等奖项,既鼓励了对环境保护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激发全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在瑞典,“绿色学校奖”一旦颁布给学校,有效期仅为3年,过了有效期之后,学校需重新申请该奖项,并由国家教育主管机构进行评估。这样的安排可以促使学校的环境教育不断改进、持续发展。

◆ ◆ ◆

NGO:借鉴国外经验

作为民间力量,非政府组织对环境教育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英国、德国、 瑞典和南非都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教育,为各国的环境教育提供资源、资金、项目等支持。除了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非政府组织还可以从自身入手,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身建设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完善。环境非政府组织需规范内部管理,多招纳吸收拥有专业环境知识的人才,并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除此之外,环境非政府组织可以作为政府、企业、社区的沟通纽带,从社会责任感出发,多开展和推动志愿者活动、环境教育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非政府组织,其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的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等项目,对推动全球环境教育产生了很大作用。

我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多,但获得联合国认证资格的极少。因此,与国际间其他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或许可以增强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例如日本非常重视社区环境教育,一些向居民科普环保健康小常识、介绍通俗易懂的环境知识的做法,都很实际。

◆ ◆ ◆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通过承担环境责任来实现企业的环境教育,有一种敦促的意味。因为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源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意识,而形成这种意识则要靠环境教育。学者申秀英曾指出过:“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不单指企业及其员工熟练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环保意识上升为企业价值观指导着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与实践,最终指向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自觉化和常态化,终极旨趣在于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循环工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跳出企业对自身责任意识的认识和培养,对于公众和社区的环境教育,企业也可进行资助,因为实践和行动是必要的,而在社区进行实践,更为直接与务实。“社区、街道、学校这样广大的群体如果拥有专项资金用与环保实践,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的。”临汾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助理工程师刘宪敏在她的文章中如此论述。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中华环保基金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做了一次很有示范意义的环境教育实践。

今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中华环保基金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基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大众汽车环境教育基金”以支持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 “千名教师环境友好使者—播种绿色未来”项目。同期,该项目被纳入环境保护部的“中小学教师环境保护培训项目”之中,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与实施,以推进环境宣教工作、推动环境教育立法进程、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千名教师环境友好使者—播种绿色未来”项目以三年为一周期,每年计划就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方法,在全国培养1000名幼儿园至高中的教师环境友好使者,引导受训教师开发环境宣教课程,惠益数十万学生,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行动力,从而切实改善当地环境问题。

活动现场针对环保主题“水”展开同课异构

在今年12月5日举办的环境友好教师使者课件大赛上,共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提交的3,000多份参选课件作品,涵盖大气、土壤、水和能源等多个主题,课件作品设计新颖且趣味十足,让在场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以及近100名教师和学生代表印象深刻、备受启发。尤其是同样以水为主题的环境课堂,两个教师团队为大家带来了两堂各具特色的展示,在同课异构这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中,老师们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不同的角度、风格和方法不断碰撞和升华,教学质量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理事长郭瑞林为特等奖获奖教师及社会公众代表颁奖。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和严峻,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群体是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样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投身到环境宣传与教育之中,为中国的环境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总结道。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