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中国研究要在世界发出中国强音

南方日报 2016-12-27 13:14

中国企业如何做强做大?如何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向中高端迈进?这是长期萦绕在毛蕴诗心中的问题。

这位年过七旬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依然关心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困境和转型问题,始终走在一线,通过走访调查,将企业转型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让它们少走些弯路”。

今年,毛蕴诗《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推出第三版,并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译成英文出版。多年来,凭借孜孜不倦的学术积累、不断的理论探索,毛蕴诗一直为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献计献策。

毛蕴诗

磨剑,一切都只是水到渠成

1945年,毛蕴诗出生在四川省夹江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20世纪60年代,年仅16岁的他考入成都大学数学系。1964年,成都大学并入四川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毛蕴诗随之转校,继续攻读数学系。那时的四川师范学院,如果有三门课程不及格就将被劝退。在这段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经历中,他掌握了扎实的数学模型分析技能,也为后来的管理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后来,毛蕴诗被分配到贵州汽车制造厂,先在车间做了两年工人,随后从事管理工作。在厂里,他发现计划科仓库中有一些工业经济、企业管理的基础教材和刊物,这点燃了他对经济管理的兴趣。于是,他一边在一线做管理工作,一边不间断地读书学习。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于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成为高考恢复后我国招收的首批研究生;继而又有幸成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公派留学生。1980年,他入读比利时鲁汶大学MBA,率先接触了管理的专业知识;MBA毕业后,他到武汉大学执教,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战略竞争》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调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企业管理博士点并获批准。由此,中山大学有了华南地区第一个企业管理博士点……

对于这些经历,毛教授只是淡淡地说,“一切都只是水到渠成”。

锻剑,没有实践便没有发言权

如今的毛蕴诗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调研,今年还承担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最近几天,他去顺德调研,准备针对“顺德如何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机遇、产业如何重新定位、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做一个课题。

“没有实践,便没有发言权”。这个体悟生发于毛蕴诗在武汉大学承担课题研究时。那时,他在武汉大学担任国家经委“中国商品市场经济计量模型”研究项目和“七五”国家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全国重要物资供需模型与预测系统”课题研究组长,为得到国家部委认可,除了研究本身的统计检验,还要拿到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去做检测,最后还经过了两年的应用。这段研究经历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感受到从事研究工作必须重视对实际经济、企业运行的观察和预测。

之后,毛蕴诗的学术研究历程从定量分析方法逐渐转变为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成长与重组。如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与重构全球价值链”。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成为毛蕴诗的重要研究样本。在长期调研的过程中,他为企业转型升级把脉,同企业一起成长,并成为很多企业的顾问。而这些担当顾问的经历,又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更鲜活的样本。

珠海的德豪润达电器股份公司就是一个生动案例。毛蕴诗曾多次到珠海实地调研并支招。德豪润达早期从事小家电业务研发与制造,2009年进入LED行业,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实现了跨产业升级。另一个案例是一家位于东莞的代工企业——台升家具。通过四次反向收购,其中包括之前给这家企业下订单的纽约上市公司,台升家具由此也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先企业。

说到这些企业的变迁故事时,毛蕴诗如数家珍。当看到自己关注的企业通过多年发展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有能力和机会变成亚洲甚至全球知名的企业,并在世界竞争中开始享有话语权时,他感到很欣喜。

“中国崛起了,经济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浸润经济管理领域多年,毛蕴诗以自己的视角,重新思考西方全球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新观点。

亮剑,中国故事要中国人讲

“基于升级的‘OEM企业反向收购’”是毛蕴诗最近提出的新概念。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工商管理前沿》英文期刊上。他说,应该把中国学者自己的成果、观点亮出来。

“中国问题的研究要根植于中国土地,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会有一些局限。”毛蕴诗说,目前,国内的经济管理研究中存在脱离现实、轻视应用的现象。在毛蕴诗的选题中,他尽可能兼顾学术性和问题导向,注重成果转换为政策建议,注重政策建议转换为学术论文。这使他的学术成果能够落地,为企业提供经验参考,让企业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则是立足中国的情景来研究中国问题,让中国学者在世界上有更多话语权。

当前,中国学术研究“走出去”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毛蕴诗建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国学者应该沉下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只有专注地对某一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才可以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毛蕴诗说:“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的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划一的管理模式,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因此,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另一方面要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中国情景下的管理理论。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毛蕴诗也很重视本土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从比利时留学回国后,他先后编写了《经济计划方法》《中国宏观经济活动分析》《公司经济学》《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教材。他还曾两次获得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毛蕴诗说:“我们要在使用本土教材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促进教材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

大家荐书

可多读古代散文和鲁迅先生作品

在请毛蕴诗教授给读者推荐好书时,他表示,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可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散文、鲁迅先生的作品等学好中文,同时多学习别人的好作品。

在专业方面,毛蕴诗说,他喜欢阅读中外著名企业的典型案例与企业家传记,如华为的案例、通用电气的案例和《杰克·韦尔奇自传》《微软的秘密》等。“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也很值得阅读。”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芳庭

【统筹】陈枫 王会赟

编辑 彭小洋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