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粤·丝路新旅 | 海丝遗迹串珠成线 文化商贸旅游并举

广东旅游
2016-12-26 22:02
+ 订阅

广东省旅游局与南方日报联合推出

“海上名粤·丝路新旅”系列报道

— 四海四论·旅游合作篇 —

▲“云顶梦号”邮轮

2016年11月13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云顶梦号”邮轮抵达广州港南沙港区,迎接3000多名游客登船;曾见证南沙邮轮产业起步的“处女星号”邮轮则在同日担当起深圳太子湾邮轮中心首航的使命。再加上由原启德机场升级而来的香港启德邮轮码头早已投入运营,珠江出海口开启了三大邮轮母港竞争合作的新局面。

▲“处女星号”邮轮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旅游合作将不断涌现和提升。专家指出,开展旅游合作不仅是推动客源互送、市场互换、互利共赢,更是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本路径,要打造海丝沿线旅游合作共同体,实现“1+1>2”的最终效果。

客源互送

多层次合作推动互利共赢

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动客源互送、市场互换、互利共赢,既是当前旅游合作的主要目的,也是谋求全面长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铭建表示,稳定而大量的客源,是广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重要优势。

数据显示,2015年,经广东口岸出入境人员近4亿人次;广东每年出入境证件的办证量也位居全国之首;2015年,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证件控制中心制证量(不含签注)约900万本(张),约占全国的30%。“这么庞大的客源,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李铭建表示。

实际上,在客源互送方面,广东一直颇有心得,也累积了不少经验。

▲广东吉林“交换冬天”50名网友进行5天互换旅游(图片来源:汕头都市报)

省际合作方面,一南一北的广东与吉林,通过“交换冬天”活动邀请吉林游客来广东体验南国的冬如春,又把广东游客送去吉林感受北国风光;地缘相近的广东、广西则以旅游联席会议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宣传共推、游客共送,有效地推动了客源互送。

粤港澳合作方面,早在1993年,广东省旅游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和澳门旅游局就联合成立了粤港澳旅游推广机构,深化了粤港澳旅游合作与发展,推广了区域旅游资源。港澳地区也一举成为广东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地。

▲图片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方网站

海外方面,广东省旅游局相继在欧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6个广东驻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且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有不断扩大之势。以泰国为例,泰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林萍(Srisuda Wanapinyosak)介绍,广东是泰国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地,“随着合作深化,中泰两国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深入,预计2016年中国游客将为泰国创造逾5000亿泰铢的收入”。

李铭建表示,政府间的合作对推动客源的流动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基于扩大旅游交流的合作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性的、可操作性强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广东旅游业应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特别是推进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的客源互送和市场互换,强化广东旅游产品和信息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区域协作

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开展旅游合作,更是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本路径,甚至能发挥“1+1>2”的效果。

▲图片来源:大洋网

广东拥有星罗棋布的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尤以沿海一带为甚。但由于历史久远、开发不够,这些遗迹、景点中,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比较少,拥有完整旅游配套的也比较少。因而有专家将广东的海丝景点形容为一颗颗散落“小星星”,言下之意就是稍嫌小而散。

李铭建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一处遗迹、景点单独推出来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吸引力和旅游价值都是相对较低的。“广东应该以珠三角为中心,推动东西两翼协调发展,以配套相对成熟的广州作为旅游集散中心设计旅游线路,将‘小星星’串联整合起来”。

在这方面,南太平洋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南太平洋地区拥有20多个岛国,1万多个岛屿。尽管拥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但这些岛国知名度大多不高,交通也不便利,旅游竞争力难与东南亚地区匹敌。“抱团取暖”的南太平洋旅游组织(SPTO)应运而生。SPTO推动岛国之间加强合作,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三岛联游推广计划。

▲图片来源:环球网

太平洋岛国论坛贸易与投资专员、太平洋岛国论坛(北京)首席代表David Morris表示,广东不仅需要将省内海丝旅游资源串珠成线,也可以更进一步,比如通过邮轮旅游,将广东与周边省份,甚至其他国家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相信不仅会大大增加吸引力,更有利于推广海丝旅游的品牌”。

“广东已具备大力推进区域协作的条件。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广东客源非常重视,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二是广东交通网络逐步完善,省内高铁、城轨、高速公路建设加速,能够快速对接海丝遗迹、景点;三是穗深港三地大力建设邮轮母港,邮轮经济圈初步成形。”李铭建表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景点的带状分布,与邮轮旅游的特点高度吻合,沿线的不少港口都有相关的遗迹、景点,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特色,以邮轮旅游为突破口,穗深港三地邮轮母港团结为一个整体,向东串联厦门、台湾、冲绳、釜山、大阪,向西串联三亚、下龙湾、新加坡甚至埃及、地中海等,能激发出巨大的旅游潜力。

发力突破

多平台协同打造合作共同体

不过客观来看,广东要进一步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国际旅游合作新格局,尚有关键几步要迈。

李铭建表示,目前,海丝旅游合作主要还停留在政府层面,甚至是框架协议层面,实质性进展不多;区域之间的互补性、联动性不强,整体旅游形象尚未真正形成;此外,合作的途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广东省旅游局产业促进处处长东田对此表示,推动海丝旅游合作,必须要政企联合发力。“政府要做好规划和指引,消除制度性的障碍,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合作;企业也要加强横向、纵向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战略联盟”。此外,也应该推进信息的交流共享,人才的培育合作等。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伟强进一步指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经济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的目标之一,而文化、旅游、商贸是构建经济共同体的三大支柱,“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孪生体,商贸与旅游相互依赖,三者互为促动、协同,且相互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走的,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两大群体,本质上就是商贸之旅和文化之旅,因此推动海丝旅游合作,也要文商旅并举,形成相互交融、相互合作、相互推进的局面”。

张伟强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中国、印度、阿拉伯、欧洲等主要文明带,广东拥有广交会这样享誉国际的商贸平台以及旅博会、海博会等专业性平台,海丝旅游合作与文化交流以及经贸往来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合作共同体,这是开展海丝旅游合作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此外,在推进海丝旅游合作中,粤港澳一体化需要放在突出位置。“香港作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属于国际大都会,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推进粤港澳旅游一体化,更有助于广东吸引外国游客,开拓海外旅游合作领域。”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表示,广东与港澳唇齿相依,文化同承一脉,在现有CEPA紧密合作框架下,应该充分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引导访港外国游客进入广东,同时,要率先合作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加快穗深港邮轮母港对接,粤港澳联合组团前往海外推广。

观点

以文化共生力提升合作持久力

“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通三同”,旅游正是“五通”当中“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

张伟强表示,旅游的一大乐趣是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这不是强调差异,而是强调包容,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各美其美”。

“旅游所固有的民间交流大使角色,能在不同文化之间起到润滑作用。同时,长时间接触后,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会得到提升,长时间相互影响可以促进共同体的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旅游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让合作获得持久力,就必须要形成一股文化共生力。

梁海明表示,就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而言,如果缺乏文化内涵、文化认同,没有产生一股文化共生力,就很难对民众形成源源不断的吸引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未来的旅游合作,要在区域之间找到一种共生的文化,才能创造出更加独特的旅游文化。“比如广州和澳门的十三行是有差异的,游客应该选择哪处参观呢?何不让两地十三行博物馆联动起来,在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差异化,让游客在看完一处之后,还想要再看看另一处。”

梁海明又举例,很多人来到中国,都想要吃中国的美食;而中国人到海外去旅游,念念不忘的也是美食。土耳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烤肉,日本有闻名世界的寿司,韩国也有风靡世界的泡菜,这些美食的背后,都有清晰的文化因子。“

▲图片来源:凤凰网

美食是吸引人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距离的重要方式,相信没有人会去讨厌一顿美味可口的美食。不同美食之间的关联,最能够快速产生相似的文化因子,由此催生的文化共生力才能让人心生向往,才能够吸引别人一来再来。”

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指出,文化讲究同心圆,广东和海上丝绸之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共同语言,这些地方生活着不同的族群如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等,“广东与华人华侨之间有很多认同感,这是当前推进文化共生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旅游作为切入点,形成新的认同感”。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只要形成了新的文化共生力,就可以拥有更多共同记忆。”梁海明说,这种记忆将会极大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为沿线民众带来更多美好、享受、玩乐。这种新的文化共生力,能够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紧紧维系在一起,形成共同体,文化相互包容,经济相互得益。

广东旅游海外交流合作历程

1993年

由广东省旅游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和澳门旅游局联合成立粤港澳旅游推广机构

2008年

广东分别与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签署旅游合作与交流协议

2010年

与东盟签署双边旅游合作协议,设立广东驻曼谷旅游办事处

截至2012年

广东省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旅游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

截至2014年

广东在海丝沿线国家设立了16个驻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美国、加拿大、德国、波兰、奥地利、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瑞典、西班牙)

2014年

举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吸引25个沿线国家前来参展

旅游合作目标

❂ 近期目标  到2017年

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景区;

共同打造2—3条具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建设1—2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国际旅游合作港;

建立5对友好港口;

力争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远期目标  到2020年

共同打造3—5条具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建设3—5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国际旅游合作港

建立12对友好港口

基本建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示范区

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

❂ 远景展望

强化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促进广东与沿线国家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将广东与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的经验进一步推广,推动广东与欧美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

攻略

— 粤北古道连接海陆两条“丝路” —

提到粤北,人们第一想到的便是它的著名景点——丹霞山、南华寺、广东大峡谷、南雄银杏、千年瑶寨、英西峰林走廊等,这些景点美名远扬,吸引了不少快节奏地区的上班族前去寻幽。

实际上,粤北地区的许多景点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海丝延续下来的古道遗迹更是数不胜数。它们,正是古代连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

韶关梅关古道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接点,从南雄段向上攀登时,可见古道旁一块刻着“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处”字样的碑石。是时,广州等地客商货物由水路北上到雄州,经古道往岭北;岭北南下客商货物则由陆路经古道到雄州,然后转水路运往广州等地。

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如此繁华,与梅关古道本身“南北咽喉,京华屏障”的位置关系甚密。

如今,梅关古道是冬日赏梅胜地。每逢春节前,梅关古道两旁梅花正值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文人墨客曾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

交通:可从韶关汽车站搭乘前往南雄汽车站的班车,然后转乘前往大余县的班车,在梅关古道下,下车后往北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售票处。

连州秦汉古道

据相关资料记载,秦汉古道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最早官道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的交会点,具有连接海陆丝绸之路通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秦汉古道现在还存留着8800多级石级,近3公里的盘山古道。连州地下河和湟川三峡无疑是秦汉古道的重要坐标,也成为记录历史的文化符号。

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连州的古道自驾游被带热,重走“秦汉古道”的体验式旅游在连州越来越受欢迎,秦汉古道的名气在珠三角等地不胫而走。

交通:从连州市区可以自驾至大路边镇南天门,全程约50公里,而后可以下车徒步。

浈阳峡

浈阳峡位于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是北江流经波罗坑至连江口的一段狭窄河道,由浈山、英山夹岸对峙而成,北起英城街道下张村,南至连江口镇江口咀,全长10公里许。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粤北至广州的水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兵家必争要地,保卫岭南的屏障。

被誉为广东最美高速的广乐高速从江面经过,巨大高耸现代化的桥梁与古朴的江景相映成趣,“一桥飞架南北”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交通:广乐高速连江口出口下。

南方日报海丝采访组/本版主笔:蔡华锋

(实习生徐小杭对本文亦有贡献)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