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年!惠州人的年度热词里,它排在首位!

南方+ 记者 2016-12-26 08:01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是惠州发展的新目标定位。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2016年逐渐进入尾声,又到了年终盘点回头看的时刻。回望这一年,惠州大事、喜事不断,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举办了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引进了思科等一批国内外巨头,赣深高铁开建……这些对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总结2016年影响惠州的大事,回眸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足迹,并展望更值得期待的新一年。从今天开始,《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将推出“2016年影响惠州的大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近日,惠州召开的多场全市性会议备受关注。惠州设市近30年来首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上强调,把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时隔7年,惠州再次召开海洋工作会议,会上强调,用绿色化统筹海洋工作。

这些“重量级”的会议均把惠州新定位的精神贯彻到相关领域工作中去。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是11月底召开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惠州发展的新目标定位。惠州把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围绕“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个城市定位,惠州还提出,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更具绿色内涵的生态名城、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更具幸福认同的惠民之州,共同形成“1+5”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传承了“惠民之州”内涵,今年惠州这一新定位的提出,将指引未来发展,一座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期待!

绿色化的惠州实践

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全省最高

日前,省社会科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布了《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惠州以837分位居全省首位,成为广东绿色发展指数最高的城市。

地处南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东岸,“惠州绿”的生态优势声名远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惠州守住了“绿水青山”,这背后是惠州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来自于惠州坚持“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理念定力,来自于惠州构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制度定力,来自于惠州强有力生态治理的执行定力。

惠州新定位的提出源自这些年来惠州所坚守的这一定力。新定位与惠州多年来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是惠州绿色发展实践的升华。

惠州从提出建设“绿色明珠、宜居典范”城市,到把“生态旺市战略”作为“六大战略”之一,将“绿色发展”作为“五个发展”战略任务之一,再到明确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绿色”和“生态”始终成为惠州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惠州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项规划编制中,注重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和治理污染、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惠州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并将其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规划相协调。在规划中即引入的低碳理念,实际上已经融入了惠州发展的肌理。

惠州在引进项目过程中,严格环保准入,制定实施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把绿色发展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惠州用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

一批不符合环保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未取得排污总量指标的项目、环境风险难以防范的项目在惠州一律不批。据统计,“十二五”至今,惠州环保部门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超过1000宗,年均否决率超过10%。

5年间,“臭水沟”经过综合整治迎来大变身,实现“河畅、水清、岸绿、路通、人悦、景美”。

金山河综合整治是惠州河涌整治的一个缩影。惠州的河涌整治工程可谓“大手笔”:计划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投入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投入100亿元整治乡镇河涌污染。目前,整治任务正按计划推进,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为一条江立一部法。为保护母亲河东江及其重要支流西枝江,去年5月开始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惠州,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用法治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多个实招、狠招成就了“惠州蓝”:近年来,惠州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中经常位居前三;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地表II类以上标准;近岸海水水质连续多年全省最优;“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让农村美化、净化、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新定位的提出

符合上级精神且彰显惠州城市特质

“快速发展的惠州进入后工业时代后,该是怎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宜居城市还是水泥森林?我们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多个场合说过这句话。惠州用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一新目标定位来回答这个问题。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遵循规律、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报告还提出,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更具绿色内涵的生态名城、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更具幸福认同的惠民之州,共同形成“1+5”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理解把握惠州这一新定位,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山水城市、现代和绿色化。“山水城市”反映的是惠州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形态;“现代”体现的是对未来加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色化”表达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路径选择,与中央、省委部署要求高度契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理念,把绿色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2015年5月,广东省提出要把绿色化作为广东永续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广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

“绿色化”既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回到惠州,这一新定位彰显惠州城市特质,凸显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自然禀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符合惠州的发展实际。这一定位还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惠州这一城市新定位备受肯定与认可。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认为,新目标定位贴近惠州实际,惠州抓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绿色化”是今后惠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之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低碳生活等绿色发展理念与惠州未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方向高度吻合,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正确思路。

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符合惠州发展实际,尊重了惠州自然禀赋特征,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必然选择,是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内在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色化引领新发展

新定位助推更好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坚持绿色化引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

惠州市党代会闭幕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特别是新定位已经融入到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强大合力。

近30年来,惠州市首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谋划新时期城镇化和城市工作。要紧紧抓住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三个关键词”;要着力优化“一市、六组团、多节点”的城镇发展格局;要突出抓好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三项重点任务”等。

山水城市中的“水”除了江河湖水,还包括海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海洋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惠州市第四次海洋工作会议上,陈奕威强调,要把握人海和谐、陆海统筹、科技兴海、依法治海等工作重点,以绿色化统筹海洋工作,全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助推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

在惠城区,该区提出将不断彰显山水生态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地域人文之美、幸福和谐之美,把惠城区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示范区”。博罗县提出把“绿色化”贯穿于“五位一体”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绿色博罗、美丽博罗、健康博罗、幸福博罗,使博罗成为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重要组团……

在文明创建领域,将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注入强大精气神;在经信领域,将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绿色发展,推动全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交通领域,交通运输发展时将突出绿色化和智慧化,争当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先行者……

案例

河涌整治惠及城乡 绿水环绕惠州田园

大亚湾区的妈庙河、响水河以及仲恺高新区的梧村河,这三条在今年初被列入“黑臭水体”的河流,记者观察到如今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质比以往要干净许多。

今年1月,惠州编制的《惠州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公示了全市27条黑臭水体,每个水体不仅公布名称、所属镇街、类型、长度、黑臭级别、水质现状等信息,还有责任人和达标期限,其中,惠城小金口的高屈沥、大亚湾的响水河要求在2016年底前达标,最迟的也要在2020年达标。

这份清单公布10个月后,针对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目前已全面展开。当前共有望江沥、梅湖沥、陈江河、西坑河、肋下河、甲子河(惠河高速桥下—甲子桥)、洛塘渠、新民排渠、妈庙河和响水河10条河涌启动整治工作,开工率为37%,截至今年10月底共完成投资约8.2亿元(含征拆费用)。

记者在市住建局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惠州市黑臭水体水质检测状况”中发现,大亚湾区的妈庙河、响水河以及仲恺高新区的梧村河(梧村水库—平塘入口)3条河涌,水质已经改善为“无黑臭”;8条重度黑臭的河涌,有7条水质有所改善,其中梅湖沥(梅湖铁路桥-东江)等3条河涌由原来“重度黑臭”变为“局部轻度黑臭”,效果比较明显。

此前,属于东江一级支流的青年河由于种种原因水质曾一度下降,综合整治完工后,不仅河水恢复往日绿色,更新建横槎小隐、倚桥映月、曲苑风清、菀园涵趣4个景点公园,景观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7.9万平方米,成效惠及沿岸数万居民,成为不少惠州本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惠州,“绿色”不止于市区的青年河,更遍及乡镇和村庄。近年来,惠州坚持每年投入20亿元种树、20亿元治水,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让“绿色”生态成为惠州城乡的共同肌理。

“看!这是村里刚建好的‘小花园’,它让池塘水清了,污水不见了。”在惠州博罗县园洲镇桔龙村,村民高兴地说。“小花园”其实是村里建的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

在博罗县平南村,村主干道边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座别具特色的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网引到人工湿地,经过微生物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反应,原来浑浊发臭的污水变得无色无味,直排农田进行灌溉,全村面貌焕然一新,800多人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环境明显改善。

根据《惠州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惠州域内50条河涌被纳入办法管理范围,遍布惠州7个县区,且整治方案将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一样,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制定农村河道整治方案。

惠州还通过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000多亩,共设立37个土壤监测点;整治畜禽养殖,清理临时非法养猪窝棚约1800平方米,猪600多头,为河涌整治,为巩固治水成果提供保障。

从空中俯瞰惠州,在市区,东江、西枝江如玉带缠绕,西湖、红花湖、金山湖如翡翠镶嵌,青年河等河流经过整治也成为市民散步放松的好去处;在乡镇,千百条溪水则如大自然的毛细血管,组成纵横交错的水生态底色,滋养了绿色满溢的“田园式”惠州乡镇。

■大事记

2016年惠州“绿色化”发展

2月29日,惠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惠州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

3月,惠州开始推行环境监测社会化,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等环境监测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市场。

3月,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广东省石化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5月,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升格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

6月6日,《惠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获审议通过,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8月,惠州市连续第9年在广东省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情况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档次。

9月5日至7日,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举行。

10月,《惠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公示稿)》,“十三五”期间惠州将初步形成“三基四网一带”的能源发展格局,建成全省清洁能源重要生产基地。

10月,惠州仲恺高新区入列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区域示范基地。

11月,经过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的专家评选,惠州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11月28日,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报告中正式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罗锐 王彪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