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大咖齐聚湛江黄略,探讨传统文化助力基层发展

南方农村报
2016-12-25 12:07
+ 订阅

今天(12月24日),由南方农村报、南方三农研究院、岭南师范学院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承办,遂溪县黄略镇人民政府、黄略村务理事会协办的“传统文化与基层发展研讨会”在湛江市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弘扬传统文化,探讨基层发展为主题。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黄略村务理事会会长王光绍,遂溪县黄略镇镇长梁李兴,南方农村报主编陈永,黄略村乡贤代表、广州市遂溪商会会长王晓春先后致辞,南方三农研究院特聘专家、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华教授介绍了黄略村传统文化研究基地设想。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与基层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文|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王磊

图|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肖江)

领导致辞

黄略村务理事会会长王光绍

王光绍介绍,黄略村自古以来就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千年开基祖王瑜公就立下“延师教子,诗书传家”的家训,创业祖王吉公立下《王氏家戒十条》。近现代以来,黄略村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光辉篇章,尤其是黄略人民戊戌抗法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改革开放后,黄略人民勤劳致富,积极回报社会,乡贤捐资助学,投身公益蔚然成风。举办此次研讨会,目的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将黄略村优秀家风、家训以及爱国爱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遂溪县黄略镇镇长梁李兴

梁李兴表示,黄略村建村以来,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近代黄略人民在戊戌抗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做出了杰出贡献。举办此次研讨会,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为今后基层发展指明方向,有利于促进农村社风、民风,彰显党风、政风。

南方农村报主编陈永

陈永表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强调,要注重家教、家风。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研讨会交流,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基层发展路径,促进广东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

黄略村乡贤代表、广州市遂溪商会会长王晓春

王晓春说,改革开放以来,黄略村许多人走出了村庄,在各行各业开创了一番事业,但始终情系家乡,多襄善举,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深受社会好评。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人心,聚焦发展,黄略村乡贤将与黄略村民一道共同为黄略发展出谋划策。

南方三农研究院特聘专家、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华教授

马华表示,举办“传统文化与基层发展”研讨会,成立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黄略村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价值,未来,传统文化研究基地要成立一个文化研究理事会,采用跨界合作方式进行运营管理。此外,三农研究院和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将派两至三名博士、硕士驻村进行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村庄日常治理中。

专家观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教授

刘奇以《治理到智理,活化传统精华》为题,他认为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形美,神也要跟上。所谓的“神”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具体表现在五个重塑:一是重塑乡情乡谊;二是重塑家园福利,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村民归属感;三是重塑原乡世家,挖掘良好的家风、家训,弘扬其正能量;四是重塑新乡贤,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是重塑乡村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知名学者党国英

党国英认为家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因素是可以结合起来的,黄略村王氏家训十条就体现了这一点。光大宗族遗产,提高地产价值,提高生活品质,低成本采取一些措施,也能够提高乡村环境价值,提高乡村生活品质。未来黄略村可以借助国家改革契机,按照城市来建设村庄。农村可以承载乡愁,城市也可以承载。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邓大才教授

邓大才从国家视角来探讨宗族大村治理路径。他认为,宗族大村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但大村治理要理顺治理的体系和层级,确定不同的治理形式。在黄略村治理层级中,作为大自然村的黄略村务理事会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协调,协调六个行政村村,协调各个家庭之间的矛盾。此外,还具有建言和监督评议功能。

南方三农研究院特聘专家、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华教授

马华指出,黄略村未来的治理发展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从本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入手,加强文化治理;二、充分发挥村级理事会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新乡贤的力量;三、丰富活动形式,打造村庄共同体;四、合理界定党组织、村委、各理事会之间的权责关系,为村庄协调共治创造条件;五、把握好文化、经济和行政三个维度的关系,统筹考虑发挥其协调效益,减少矛盾、离散、矛盾、冲突和张力。

广东省委党校副巡视员、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述

陈述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角度,提出城市村落中心的概念。他认为,城市村落中心不是传统意义的城市,也不是现代意义的乡村,而是依附于城市的村落。黄略村的转型经验可以总结为,为农民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包括出租、出让、转让、入股、抵押等多元化的选择,建设城市村落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首席专家、岭南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钦峰

王钦峰从黄略村传统文化、抗法文化谈起,他认为黄略传统文化有其特色之处,但与邻近的村比,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雷州半岛抗法主要在湛江,湛江抗法主要在黄略。黄略村的抗法文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文化资源进行挖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教授

刘晓春以《传统文化村落社会的内生力量》为题,讲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他认为,村落传统文化有三大现代价值:1、可以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2、能够激活村落的集体记忆;3、能够维系村民的记忆,是家族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以及跨地域共同体共同实践的公共文化。

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朱卫国

朱卫国系统地介绍了湛江和黄略村的历史文化。他用十个数字来总结概况湛江民俗文化:“一门竞秀”、“二剧生辉”、“三狮并列”、“四绝称雄”、“五戏同台”、“六色缤纷”、“七歌颂唱”、“八音乐奏”、“九龙腾飞”、“十舞呈祥”。

他认为,黄略是湛江市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先祖王渝公立下“延师教子,诗书传家”的家训。在宋元明清四朝,黄略村先贤高科入仕,被授予翰林。此外,黄略村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得也很完整。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院院长,全国首届文明家庭代表洪三泰

洪三泰作为广东粤西唯一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了,社会就安定了,家庭幸福了,社会就祥和。家庭文明了,社会就文明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二者亲密联系,相辅相成,家庭好,国家好,民族才能好。家庭强,民族兴,人民幸福了,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好了,民族好了,家庭也才能好。

本文来源:三农研究院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