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摆渡人》,心情糟透了

24楼影院
2016-12-24 14:32
+ 订阅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看完《摆渡人》上映日早场出来,心情实在糟透了。唯一感到安慰的是,这部片子在豆瓣上评分4.2分,仅仅好于3%的喜剧片和爱情片。看来就算有王家卫班底加梁朝伟、金城武两大男神保驾护航,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仍然是明辨是非的。

如果不是稿约在身,秉承职业道德看完再评,在影片开始没几分钟,Angelababy饰演的小玉说出“无聊”二字时,我就想离席了,因为从这里就几乎可以预见全片至多超不过“无聊”的水准。我试着用两大男神来催眠自己,看到的却是潦草敷衍的表演。

果然,漫长的128分钟,看了三五个矫情廉价、画风乱搭、毫无逻辑的情感故事,三五个怀旧歌曲撑起的MV,两个演唱会片断,半小时莫名其妙没来由的拼酒戏,梁朝伟寡淡的套路表演和金城武咆哮式演技,听了一耳朵张嘉佳的心灵鸡汤台词。除了无聊透顶,我还深深地感到,被本该拯救情伤者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摆渡人”狠狠摆了一道。

《摆渡人》是资本与内容空心化电影市场结合出的又一个怪物。如果说当年郭敬明以作家身份跨界当导演,还创造了票房奇迹叫人气得牙痒痒的话,到张嘉佳这儿简直就是可恨了。毕竟郭敬明就算手握资本好歹还是独当一面卖自己一张脸,而张嘉佳这部《摆渡人》则纯属挂羊头卖狗肉了,一帮大神级人物晚节不保地陪玩,也真是千年难遇了。

君不见映前电影院的预告片,全程不见“张嘉佳”三个字,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冲着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三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估计都跟我一样瞎激动半天了。然而,待到正片,尽管王家卫的名字依然金光闪烁,却谨慎地只在片尾闪现了一下,名头是监制/编剧。新闻稿里号称70万字的剧本改了118稿,张嘉佳说被要求完美的王家卫所逼迫,“七十分到八十分很容易,三四稿就改上去了,80到81分却很难,改十几稿才高一分,而王家卫就是要逼他再提到82、83分。”可是,以目前这个不及格水准的剧本来看,很难想象这118遍改稿究竟经历了什么。

碎片化叙事、多线索人物、旁白叙述、伤心都市人,看这几个关键词,你大概会想这不是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吗?没错。但是,这几个关键词也可以推导出张嘉佳的处女长片《摆渡人》。然而,放在王家卫手里是作者式风格印记的特征,拿到张嘉佳这儿一用,就将故事变成了一锅乱炖,三条主线索没来由地被强行穿插在一起,没有节奏,缺乏控制,而这股强行的力量只源自梁朝伟饰演的陈末的旁白解释。

著名编剧教师悉德·菲尔德在其经典剧作教程中曾反复强调,“利用你的人物的对白来解释人物并且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是件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一个好的电影剧本绝不是‘废话滔滔’的,它是用画面、对白和描写所讲述的故事,而且放置在一个戏剧化了的情境结构之中。”我相信,编剧出身的王家卫太了解这个原理了,但是在118遍改稿的过程中,要么是忘了传授给张嘉佳,要么张嘉佳没能get到这个重要的点。

当然,有人要说这不就是对王家卫风格的致敬吗?然而,王家卫对于旁白、内心独白风格化的运用,是与影片的人物特征以及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内涵相吻合的。正是人物的不言以及内心源源不绝的话语,才凸显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每个个体的孤独和寂寞,比如《重庆森林》里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33,或者《堕落天使》里金城武饰演的哑巴。喃喃自语的独白与迷离晃动的影像契合地构成了视听的天平。

可是,在《摆渡人》中,旁白唯一的作用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将故事讲出来,让它能够继续前进。这不是电影编剧做的事儿,何况鸡汤式的台词充斥着各种道貌岸然的“金句”,借用一位网友精辟的总结:“台词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我就看不懂了”。

尽管旁白式剧本不是一种合格的写法,但也不是最要命的。《摆渡人》的致命点是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立得起来的人物。

毫无动机、逻辑可言,一言不合就群殴起来那场戏,金城武饰演的管春是为了心爱之人倒说得过去,其他人莫名其妙就大战一场,完事后,陈末以旁白解释是为了各自的青春。作为“摆渡人”你不是疗情伤的吗,强行扯青春这类大白话是什么意思,你伤春悲秋就可以随便干架了?还有小玉和江洁(熊黛林 饰)半小时的拼酒大战,怎么俩男人吵架就变成俩女人拼酒了?拼酒能展现一个人的尊严和实力了?此处只有黑人问号脸。

人物性格分裂,陈末这个人物,一会儿情深、一会儿悲伤、一会儿耍帅、一会儿搞笑、一会儿正经、一会儿无赖,全看那场戏需要他变成什么样的功能,这不是喜剧人物的写法,只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有病。这个片里比陈末病得更重的还有管春,严重拉低了金城武的男神值。之前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时就发现里面的人物都是抽风式的性格,想来错怪了张一白,原来根源在张嘉佳的故事本身。

而片中人物的关系更是浅薄得可笑,说到底,无论陈末与何木子(杜鹃 饰)多么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或是小玉、江洁大比拼,还是酒吧里的芸芸众生,无非就是几杯酒的交情,拿酒就能解决问题。

当年,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其《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总结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时过境迁,被剔除、杂糅,又想保留一丝丝港味的《摆渡人》就只能是“尽皆过火,尽是智障”了。

另外,此片让人尤为愤怒的是处处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直男癌”思维(其实这一点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也很明显,邓超那个人物在台词中说到“家暴”一词,令人不适),除了将女性当作见利忘义的花瓶(熊黛林饰演的江洁),被冠以各种难听的字眼,或者玛丽苏式的痴心迷妹(杨颖饰演的小玉),还透过陈奕迅饰演的马力在分手戏中对江洁说:“毕竟我是男人比你赚钱更容易些。”看到这里也只能呵呵了。

回到影片开头,很来劲,甚至让人有些感动,大大的“泽东电影公司25周年”LOGO配以《2001太空漫游》的经典配乐。可是,看完全片,愤愤地觉得这部电影不仅配不上这个黄金阵容(虽然他们是自找的),更因为消费了库布里克、黄家驹等经典而显得鸡贼。

只是,在这个资本为王的浅薄时代,观众们除了能打一颗星来表达愤怒,好像也没啥能做了。

编辑 李珩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