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键词、6大城市定位,告诉你阳江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广东阳江发布 2016-12-23 22:33

核心提示:5年后的阳江是什么样的?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为今后的阳江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以海兴市”“绿色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等一个个关键词,为阳江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理解好这些关键词,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党代会报告的主旨内涵。

5个关键词

6大城市定位

告诉你

阳江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关键词

1

以海兴市

《报告》摘要:以海兴市,既是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届市委发展思路的延续深化,更是阳江振兴发展的现实选择。

《报告》解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冯周海表示,海是阳江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和最重要的优势。阳江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前,随着“一带一路”、省“珠西战略”等国家、省重大战略的实施,阳江乘东风“借势出海”。

冯周海认为,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阳江可以围绕“港口强市、海陆联动”这一主线,以海域和海岸带为主要载体,借助大海陵湾这个“发动机”,推动沿海开发、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地强化港口的牵动作用,构建起立足阳江、协同腹地、面向南海的海上大通道。

关键词

2

绿色发展

《报告》摘要:阳江依山傍海,生态资源富集,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是最靓丽的名片,依托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突出绿色发展。

《报告》解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卢荣存认为,未来五年,决胜全面小康,如何永续阳江的绿水青山,解决好生态保护与稳增长之间的突出矛盾,是对我们发展成效的考量。践行绿色发展新路,要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这个主线,树立起“优良环境即民生,青山绿水即财富,蓝天白云即幸福”的发展理念,将“阳江蓝”转换为“阳江金”,做大做强山水文章,不断开创“绿、富、美”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两大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空间新格局、现代产业新体系、生产生活新方式,努力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3

“速度情结”与“换挡焦虑”

《报告》摘要: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保持清醒头脑,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要坚定信心、有所作为,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报告》解读:冯周海认为,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再向低速换挡,更是经济发展的常态。经济增速换挡重要的是将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阳江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阳江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上是结构的差距,必须坚持围绕中高端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增量、做强增量,塑造发展新优势,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

4

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富美阳江

《报告》摘要: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是阳江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报告》解读:卢荣存认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是立足于摸准阳江底色、客观分析国内经济环境提出的总目标,是对阳江发展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进行的总体决策,正面阐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阳江该“怎么办”的问题。

“决胜全面小康”是阶段性目标任务,“建设富美阳江”是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和愿景。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提高阳江综合实力和幸福水平作为第一目标来追求,强调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把“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生态与发展并举、人文与产业齐飞的新路。

关键词

5

六大举措

《报告》摘要: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我们要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开放带动、文化引领、社会善治、惠民共享”六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富美阳江的新征程。

《报告》解读:冯周海表示,实施六大举措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阳江的重要路径,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充分体现了市委坚持整体推进,又强调重点突破解决关键问题的视野高度。

加快产业升级,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是建设富美阳江的主攻方向;推动城市提质,建设宜居宜业滨海阳江是建设富美阳江的必然要求;坚持开放带动,激发振兴发展新活力是建设富美阳江的治本之策;突出文化引领,建设海丝名城是建设富美阳江的升华之笔;加强社会善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建设富美阳江的根本保障;致力惠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建设富美阳江的最高追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富美阳江的政治保证。

广东沿海临港工业新高地

定位

1

《报告》摘要:建设广东沿海临港工业新高地。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沿海临港工业为主攻方向,依托大海陵湾“港湾一体”优势,打造以阳江港片区为核心、沿海岸线为主轴的经济带。

《报告》解读:市发改局改革法规科科长、经济管理学副教授肖顺发认为,该目标的提出基于我市临港工业基础,符合实际。目前,我市临港工业在省内已有一定的地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我市被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我市发展临港工业提供良好机遇。下一步应借助珠海对口帮扶阳江机遇,加大临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提升产业规划,增强产业吸引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能源产业、临港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临港高端纸品加工业等,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水平。

国内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

定位

2

《报告》摘要:建设国内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报告》解读:肖顺发认为,我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滨海旅游已在省内、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海陵岛就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海岛”及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加快推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市滨海旅游发展又迎新机遇。接下来应向国内外大旅游嵌套发展,定位好大旅游产品和服务,丰富特色旅游元素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内涵,规避同质化发展模式,积极主动向“一带一路”国家宣传推介我市旅游产品,树立我市国内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形象。

广东农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定位

3

《报告》摘要:建设广东农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巩固提升海洋渔业传统优势,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打响“中国南海渔都”品牌。

《报告》解读:阳江职院副教授陈兴汉博士认为,阳江要建设广东农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就要继续巩固提升海洋渔业的传统优势,加快现代渔港建设。要提升传统水产养殖科技含量,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同时,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冷链物流中心及大型专业化水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区域性水产品加工流通中心。

农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优化整合土地资源,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好服务“三农”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定位

4

《报告》摘要: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发挥阳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依托大海陵湾,以阳江港为中心打造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报告》解读:阳江职院财经系讲师杨伟认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呈现城市功能设施趋向完善、城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市生活追求优质便捷和城市环境强调绿色环保等趋势。以商贸、物流、旅游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也直接对城市设施功能和城市生活及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阳江区位在省内承东启西,拥有优良港口、特色产业,尤其是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具有发展优势。以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定位,依托优良港口和特色产业,以滨海新区和现有城区为平台,融合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先进发展理念,发展商贸流通、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产业,对于推动城市功能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定位

5

《报告》摘要:打造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告》解读:阳江职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林海峰博士认为,教育是基础工作,只有教育发展起来,社会经济才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教育现代化”这个概念,充分说明市委发展思维活跃、眼光高远、触角敏锐。

林海峰表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先进的硬件设施,更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发展教育要立足阳江实际,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可创建若干教育试验区,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提升办学内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现代化发展还要在城乡融合、管理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打破尚存在的机制壁垒,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海丝文化名城

定位

6

《报告》摘要:突出文化引领,建设海丝文化名城。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影响力。

《报告》解读:市委党校校委、调研员、副教授李联德认为,我市拥有 “南海Ⅰ号”这个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品牌,以及具有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自然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建设海丝文化名城”是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出发,结合我市特色,将国家战略与阳江优势相结合的城市定位。其既体现了阳江海洋文化的厚重历史感,也是彰显海洋文化地方特色、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李联德表示,建设海丝文化名城,要推进“南海Ⅰ号”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要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中心,建设一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把海陵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海滨旅游度假区;要促进具有阳江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保护发展传统渔家文化,扶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彰显海洋文化特色。

文字 | 阳江日报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