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深圳“十三五”期间交通战略开始实施的开局之年。
作为打造“两化一平台”、落实“十三五”规划、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深圳陆海空齐头并进,主城与周边携手发展。
随着频频开通国际航线,地铁线路逢“七”迎“九”到“十一”开通,高铁、高速等路网密集向周边城市伸展,深圳作为国内重要枢纽城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座城市的交通规划与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而历来深圳注重以市场化手段解决供需矛盾,并以行政化手段对市场发展加以引导和监管,所以,深圳经济未来如何布局如何发展,通过解析与经济紧密相关的交通规划战略布局动作,或许能看到一些前兆。
▍机场与空港经济带 海空交通国际化今年大突破
深圳机场一度在国际化方向难以发力,国际航线少、覆盖面不足、洲际航线极度匮乏……这些问题不仅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也给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带来了一些尴尬。但是今年以来,深圳机场却实现质的飞跃,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深圳国际航线网络直飞欧美澳全覆盖,成功搭建起了深圳与世界发达地区的空中桥梁。
10月12日,在迎来通航25周年纪念日之时,深圳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00条,航线网络通达国内外131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25年累计运送旅客超过4亿人次。
众所周知,当前珠三角区域有五大主要机场,全国人大代表麦庆泉认为,深圳机场成为枢纽机场背后,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支撑。麦庆泉分析,“目前从规模上看,珠三角地区已超越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国际航协预测,2020年珠三角地区航空旅客吞吐总量将达2.3亿人次,而现有机场群的年保障能力不足2亿人次。”
“深圳机场正加快开通更多洲际航线,争取年内实现欧美澳洲际航线重大突破,并将在‘一带一路’沿线新开和加密更多亚洲航线。”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说,预计今年底,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将超过20个,每周国际客运航班量将至少在200班以上,“十三五”期末可实现深圳机场国际通航城市和客流量倍增。
而且,深圳机场口岸正式实施旅客24小时通关,机场双跑道运行模式优化,高峰小时航班容量将提升到55架次,为增开航班提供了更多时刻资源,加上深圳市政府加大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圳机场空域、口岸及产业政策环境的一系列重大改善,使得深圳民航国际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这意味着深圳及周边市民乘飞机出国将更方便实惠。
说“空”,也道“海”。11月12日,太子湾邮轮母港举行盛大的开港仪式,次日首艘从太子湾邮轮母港始发的邮轮“丽星邮轮处女星号”开始首航之旅。深圳人从家门口出发乘坐邮轮环游世界终于成为现实。
从世界经济版图来看,航运中心已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航运中心建设,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而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指出,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港。深圳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连接。
“深圳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张育彪认为,深圳在港口实力、城市发展、政策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仅次于上海,优于国内其他的港口城市。不仅拥有强大的腹地经济和现代化港口设施,还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深圳港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已与20个重要港口签订国际友好港合作协议,是拥有友好港最多的港口。”
深圳西部今年陆海交通国际化大突破,将给深圳西部大空港地区带来新畅想。从产业格局上看,地处珠三角东岸黄金走廊核心位置的大空港地区处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汇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集齐了全球少有的海陆空铁立体式交通要素和产业基础。
“目前,大空港新城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空港都市区由围绕枢纽机场并与机场紧密关联的各类临空产业功能集聚区以及居住、休闲配套功能区构成,它将是城市的分中心。
在空港都市区中,从高科技产业到现代服务业不断集聚,以金融、会展、研发、信息、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居住、休闲、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通过枢纽机场和临空经济的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代表了世界城市化的一种模式。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位于深圳西部的大空港新城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空港经济区还有资源配置的特征,经济要素会向机场周边集聚。”专家预测,随着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开建,将形成一个新的世界级经济圈——“珠江口环形经济圈”。“两中心一馆”落成后,大空港新城无疑是“珠江口环形经济圈”上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地铁与城市核心圈轨道 交通织网织就城市核心圈
在不断布局国际网络的同时,深圳也提升城市内部交通脉络。
今年,是深圳地铁线网迅猛扩张之年,也是三期工程新线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年。7、9、11号线迎来开通试运营,进一步打通了市中心主要居住区与商业区的城市干线,也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随着7、9号线的开通,深圳地铁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到285公里,跃居全国第三名,跻身全世界第九名,深圳地铁对城市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影响力也将逐步提升。深圳地铁计划在2020年完成430公里,2025年完成800公里,2030年完成1000公里的建设运营规模。
新线顺利开通是数万名地铁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与答卷,历时四年多的建设历程中,地铁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下穿各类复杂地面建筑、河流湖泊、超高压燃气管道、既有线路及桥梁,大规模穿越复杂地层、人流密集区等一系列工程难题。
而在一系列攻坚战役之后,深圳地铁也开始实现走出去战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中,就留下了深圳地铁的印记。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是国内轨道交通企业首个落实“走出去”战略、跨出国门并成功落地、扎根的项目。今年8月底,该项目部分专家员工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完成了运营年任务。
而在谈到深圳地铁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时,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林茂德认为重要一点是坚持“轨道+物业”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开发地上地下空间资源,以非票务收入反哺地铁工程建设、运营服务。
记者了解,近年来,深圳地铁凭借“轨道+物业”模式的稳步推进,通过上盖物业及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将沿线物业增值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效益,形成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机制,走出了一条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深圳市轨道办主任李福民表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目前规划,预计轨道交通三期及三期调整项目全部建成后,2020年深圳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425公里,未来将建成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现代轨道交通网络。不仅可以形成一个辐射全深圳的密集轨道骨干网,还将促使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深圳地铁集团作为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营主体单位,政府支持地铁集团继续积极探索包括“轨道+物业”“PPP+TOD”等在内的各种模式创新,支持与有实力的投资和建设企业合作,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和品质,提升地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执行副会长陈建国在深圳的一次论坛上介绍,截至2015年末,中国大陆26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计116条线路,总长度达3618公里。预计“十三五”期间,城轨建设总投资计划超2万亿,其中特大城市城轨交通投资计划过千亿。
陈建国分析,随着城轨交通线路规模的持续增大,互联互通示范工程的推进,城轨交通网络化建设进度将进一步加快,网络层次逐步丰富,线网结构不断完善,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必将带来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的根本改变,城轨交通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56%,相当于美国上世纪40年代或日本50年代的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经济圈是城市化第二阶段的核心内容,类似于日本三大都市圈、纽约都市圈、首尔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正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
深圳近年来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经济创新方面成果斐然,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形成产业梯次结构、发挥区域辐射力方面,已经具备了成为城市圈核心都市的条件。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网络是连接城市圈的纽带。在“东进战略”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互通互联将大大提速。
从深圳来看,深圳以地铁上盖及沿线物业的升值效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在助推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地铁目前在建物业开发项目10余个,规划建筑面积约380万平米,已实现6个项目入市销售,累计销售超180亿元,项目社会反映良好。同时完成代建保障性住房183万平米2.24万套,已经全部移交政府满足深圳低收入市民居住保障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地铁四期工程中首批项目7条新线规划6个车辆段、6个停车场具备上盖物业开发的可能性,预计可开发物业面积达400万平米以上。
▍城轨与产业辐射链 城际轨道交通打通产业外溢圈
除了城市地铁之外,城际之间的轨道交通,比如省际高铁、城际轨道也越来越受深圳重视,是深圳成为深莞惠都市圈枢纽的命脉。
近年来,深圳利用经济向心力和外扩力,在深圳周边开始布局城市经济圈,先后与东莞、惠州、中山甚至河源、汕尾等地建立紧密联系,随着深圳与周边经济联系频密化,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
深圳GDP增速一直名列前茅,在2016年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超过曾连续12年夺冠的香港,名列全国城市榜首。但是深圳人地面积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可开发土地越来越紧缺。而对于一个年轻的强有力的“经济心脏”,需要供血也需要输血,来促进整个珠三角经济体的血液循环。
近几年,深圳本地通过“招拍挂”出让的土地锐减,但深圳企业在东莞、惠州拿地数量增多。据财新网报道,目前深圳企业在莞惠地区拿下的产业用地(包括工业用地、科研用地等)至少已有万亩。
而深圳企业在莞惠抢地的同时,深圳的资本、技术与人才也在流入莞惠,并给两市的就业和财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以华为为例,华为在东莞先后获得两块工业用地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华为终端总部拥有松山湖北部工业城1900亩土地储备。而在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的纳税和营收均居东莞全市首位。
与此同时,深圳约2000家LED企业中,有10%的企业外迁,其中60%去了惠州,15%去了东莞,15%去了中山,剩余的去了河源。深圳企业搬走深圳的生产制造基地,企业总部、研发、运营部门仍然留在深圳,已然形成了“深圳总部+周边基地”的发展模式。深圳企业把深圳作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核心配置功能,而莞惠中则体现着接纳、分工和辅助功能。
以2014年开始加快建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该地区接受深圳产业转移资源,对接深圳管理和服务标准,在相对落后的粤东地区率先进入发展快车道。
如何深化“深圳总部+周边基地”发展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正在积极推动深圳—汕尾(厦深)铁路城际捷运工作,希望将深圳至合作区每日将加开14对列车,其中5列终点延伸至汕尾,打造深汕“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今年推出的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未来五年内深圳不会扩容直辖,这意味着通过行政手段促进深圳优化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但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优势恰好是市场之手,土地、资金和产业开始加强跨行政区域流动的形势下,深圳的优势恰好是市场之手,随着深圳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进一步紧密,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倒逼机制会见效。
2016年初的深圳“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2020年将实现深莞惠三市全市域1.8万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之间、中心城区与主要组团间1小时互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港澳之间2小时互通。
随着厦深铁路通车,莞惠城际铁路通车,往返深莞惠越来越便捷,为目前珠三角城市经济圈发展趋势中深圳的核心经济地位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去年9月,深圳轨道交通三期规划调整方案通过审批。深圳3号线将延长,由深圳龙岗出发,经惠阳入大亚湾。去年11月,深圳地铁集团与东莞实业集团启动了轨道交通线路对接方案,从深圳到莞惠两地的地铁最快2020年就能实现。“十三五”期间,深惠城轨、深圳地铁14号线将延伸到惠州南站;2020年,南北走向的赣深高铁与东西走向的广汕铁路将建成通车。
为了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深圳计划加快对外铁路新通道建设,积极推动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沿海客专以及深珠城际轨道等规划建设,建成广深港客专深圳福田至香港段、穗莞深城际轨道,努力建设综合性铁路枢纽。同时,深圳也在加快深中通道等战略性通道建设,建设集约化、现代化国家公路主枢纽,提升对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
路通、财通的道理,小到一个村,大到一座城,都是如此。
■数读
●10月12日,在迎来通航25周年纪念日之时,深圳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00条,航线网络通达国内外131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25年累计运送旅客超过4亿人次。
●11月12日,太子湾邮轮母港将举行盛大的开港仪式,次日首艘从太子湾邮轮母港始发的邮轮“丽星邮轮处女星号”开始首航之旅。深圳人从家门口出发乘坐邮轮环游世界成为现实。
●随着7、9号线的开通,深圳地铁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到285公里,跃居全国第三名,跻身全世界第九名,深圳地铁对城市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影响力将逐步提升。
●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积极推动深圳—汕尾(厦深)铁路城际捷运工作,希望深圳至合作区每日将加开14对列车,其中5列终点延伸至汕尾,打造深汕“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2020年将实现深莞惠三市全市域1.8万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之间、中心城区与主要组团间1小时互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港澳之间2小时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