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税率”说法不靠谱,首先体现在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概念,没有实际依据和调查口径,更多属于情绪表达;其次,我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税率,在世界范围并不属于最高水平;再次是误把保险费、土地成本、电价成本,甚至“五险一金”等成本,统统“算账”计入税收负担
•减少企业“痛感”,务实之策就是继续为企业降成本
•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同时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用能成本、物流成本。这些措施均剑指企业运营成本较高的“痛点”
最近,微信朋友圈转发有关“死亡税率”的观点吸引了不少眼球。该观点认为,如果企业老老实实交税,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这就是所谓的“死亡税率”。记者通过对有关部门、权威专家、市场人士多方采访证实,这一说法缺乏有效依据,夸张成分较大。
这一说法不靠谱,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概念,没有实际依据和调查口径,更多属于情绪表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对《经济日报》记者分析说。其次,“我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税率,在世界范围并不属于最高水平”。白景明说,看一个国家企业税负是否过高,一个研究角度就是“抓主要矛盾”看主体税种的税率水平。以增值税为例,我国最高档为17%,与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增值税最高档相比并不算高。再次,计算税负的统计口径出现偏差。有企业家称“中国制造业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就把保险费、土地成本、电价成本,甚至“五险一金”等成本,统统“算账”计入税收负担,从而得出税负过重“逼死”企业的结论。
就税收本身而言,这几年我国大力度减税降费,同时还规范税收征管、有效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目的就在于全方位为企业降低纳税成本。以营改增为例,今年5月份到10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累计缴纳增值税5554亿元,与应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965亿元,税负下降14.8%。再以改革初期争议较多的金融业为例,5月份至10月份分别为增税3.04亿元、减税94.11亿元、减税7.18亿元、减税10.11亿元、减税194.43亿元、减税33.67亿元,剔除6月份、9月份银行等按季纳税不可比因素,实现了税收负担由增到减、由少减到多减的变化。对于质疑减税效果、认为税负逼死企业的观点,白景明认为过于极端。“我国为促进经济稳增长,减税降费力度远超过其他国家。除了营改增减税之外,还有小微企业减免税优惠,以及取消几百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白景明说。
那么,为何会有“死亡税率”这样偏激的观点产生?“虽然说法过于夸张,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税收‘痛感’强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说。这一“痛感”是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现金流趋于紧张,对税收问题变得更为敏感;另一方面,水电气成本、制度性成本、人力用工成本等形成沉重的综合成本,共同挤压企业生存空间。此外,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企业大部分纳税信息,特别是增值税发票的流转行为得到全面监控,营业税时期少缴税、偷漏税的情况再难发生,造成一些企业实缴税款增加。
减少企业“痛感”,务实之策就是继续为企业降成本。
首先,进一步释放减税红利,惠及更多企业主体。“以营改增为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超出预期。如果没有营改增迈出关键的一步,重复征税将继续存在。但改革依然在路上,还需进一步完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连起表示,比如政策层面存在税率档次多、类似业务适用政策不一,以及免税、先征后返、虚拟抵扣、差额征税等优惠方式较多的问题;实践层面,也需进一步引导企业用好增值税抵扣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他建议,一是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宏观调控需要等因素,适当简化增值税税率;二是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形成的留抵税额,不能够抵扣的建议当期退税,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三是增值税制度应向制造业倾斜,适当降低税率,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多措并举,降低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等让企业头痛的“包袱”。以人工成本为例,占大头的就是“五险一金”。有报道称,在全国不少地方“五险一金”总费率达到企业工资总额的39.25%。“建议该比例降低10个百分点,保持在30%以下的水平。”张连起同时还建议说,降低电价也是企业降成本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施子海曾表示,今年两次降低电价,共减轻工商企业电费支出负担470亿元左右。
再次,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人财物消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近3年来,企业微观经营效益普遍下滑,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权力中介”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隐形的制度性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却又无法带来相应的产出和效益。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同时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用能成本、物流成本。这些措施剑指企业运营成本较高的“痛点”。只有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直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将政策措施落实好,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来源 | 经济日报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