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中山开出什么“药方”?

南方+ 记者 2016-12-22 21:23

2016年岁末,珠三角各市党代会陆续召开。

与中山一江之隔的东莞,预计2016年GDP达到6700亿元,未来五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去年生产总值已经排名全国第16名的佛山,“十三五”期间的目标也是跑进“万亿俱乐部”。

直面差距,开拓进取。在21日举行的中山市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如桂历数中山五年发展成就、剖析发展利好之后提出:中山当前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

差距即空间,挑战即潜力,中山如何突破瓶颈,在珠三角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

为何要唤醒忧患意识?

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

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

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

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

12月21日,中山市委书记陈如桂在党代会上,直陈中山当前面临的“四个难以为继”,引发党代表们的深思与热切讨论。

善思者行。十多年前,深圳特区也有类似的焦灼和迷茫: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几近透支。2005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鸿忠曾公开表示,深圳的发展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能源水源、城市人口、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引起特区大讨论。继“深圳你被谁抛弃”之后,深圳官方和民间的忧患意识再度被唤醒。

也正是从十年前开始,深圳在城市发展道路上开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再接受加工贸易企业注册,拒绝重化工业带来的GDP和财税诱惑,选择了创新驱动之路。十年后的深圳,已率先完成了腾笼换鸟的跨越和转型,成为南中国创新极,当年的烦恼也迎刃而解。

今天的中山,所面临的困境与十年前的深圳略有相似。

产业、土地、行政架构、城镇规划,四个“难以为继”,也是中山所面临的四个挑战。当然,在四个挑战之中,有一些是先发展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有一些则是中山长期存在的个性问题——

传统产业增速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15.3亿元,比增12.6%,比规上工业增速高出5.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工业母机”表现抢眼。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增长疲软,集中体现为出口增速。鞋类、灯具照明及类似品、传统轻纺产品等行业出口分别下降17.7%、10.1%和6.4%,直接拖累全市出口下降1.2%。

当代工企业转向东南亚国家,中山服装制鞋优势不再的同时,一个来自广州、名为“骆驼”的电商品牌,在今年“双11”砍下了5.02亿元的销售额,连续六年位居服装类电商冠军宝座。5亿元销售额,是绝大多数服装类企业一年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土地问题中山比许多城市更突出。

客观上说,中山遭遇土地瓶颈有其必然性。这座城市陆地面积虽位居全省倒数第二,经济总量却长期位于全省前列。但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深圳与中山面积相若,经济总量为1.75万亿,几乎是中山的6倍。

另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上,中山目前的土地开发强度接近30%的上限。2014年,民盟中山委员会曾牵头作了相关调查,全市共有44个工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达30.56万亩,工业产值和税收却不到全市总量的60%。这44个工业园区平均面积3000多亩,最小的仅有400多亩,与一个小型楼盘相当。

今年年初,中山的存量土地其实并不少。一方面,“三规”不合一致使镇区收储的土地无法投向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波动、企业自然生命周期等原因,仍有一些土地甚至厂房处于闲置状态。这正是各地土地紧缺的根本原因。

无法集聚高端要素正是许多镇区的心病。

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镇域经济对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划的割裂十分突出。以被规划为“西北部城市副中心”的小榄镇为例,该镇多年来饱受交通瓶颈掣肘,一再错失发展良机。横琴大桥、沙口大桥、西海大桥,本应是小榄与古镇、东凤、横栏等镇区之间人员、生产要素流通的要道,却变成无日不堵车的锁钥。从小榄镇政府到十多公里外的古镇,耗时45分钟已成常态。

市镇两级的事权划分与承接,同样让基层政府难以适应。在市一级,常设有经信、科技、金融、质检、商务、出入境等十余个局与经济工作相关的局级单位。但到了镇区,只有经信局一个部门对口承接上述工作。“一忙起来,开会的人都不够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让基层办事机构常年处于应付各种材料、报表的状态,实际工作处于“空转”状态……

“四个难以为继”直指当前发展困境,中山如何突围?

组团式发展如何破题?

正视差距,剖析自我,是战略务实,更是前瞻谋划。

破解“四个难以为继”,中山开出了什么“药方”?

此次党代会期间,另外一个热词同样成为党代表们关注的焦点——“组团式发展”。

陈如桂提出,中山将统筹考虑全市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构建“一中心、四组团”差异化发展格局——

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

对接广州、深圳和南沙、前海自贸区,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南朗等镇区为核心规划东部组团,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以黄圃、三角、民众等镇为核心规划东北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以小榄、古镇等镇为核心规划西北组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以坦洲、三乡等镇为核心规划南部组团,对接港澳与珠海横琴自贸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事实上,此前中山也曾提出“ 全域中山”概念,意在整合利用全市要素资源,统筹发展、优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推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战略高度,结合大涌与沙溪文化同源、产业同质、空间同位的特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创新推动沙溪大涌协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将沙溪镇大涌镇确定为全市首个协同转型升级的试点,实施“交通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品牌同享、市场同创、税收同则”的六大协同行动,力图推进两镇由同质化内耗转变为错位抱团发展,构建“ 大产业、大空间”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去年底,沙溪、大涌两镇红木家具行业税收收入双双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大涌镇增幅达23%。交通方面,两镇之间部分关键“ 断头路”已打通,凤凰路、南外环路延长线、大南路等正按计划推进建设。

从上述案例来看,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组团发展正是一把“金钥匙”。

首先,它是对“全域中山”概念的创新升华。借此,可真正意义上打破行政和经济体制的束缚,从更高的层面统筹考虑全市区域空间布局,乃至于进一步推动统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有了组团式发展战略,镇区之间就会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镇际断头路、有项目无土地的诸多尴尬也将迎刃而解。

其次,它是再造中山创新格局的一着“妙招”。“一中心、四组团”明确了全市各个镇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力重点与创新路径。借由各组团重点镇的辐射,组团内部也将形成分工明确的创新梯次,如此将大大促进相邻镇区实现协同发展集约发展,从而杜绝各种足以消解中山产业优势的“内耗”。

围绕组团发展战略,更加深远的布局已经开启——

启用新发展模式,镇区利益如何协调?

党代会提出,将建立组团式发展利益协调机制,调整完善镇区实绩考核办法;按照权责利相一致原则合理划分市镇事权,探索建立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

某个镇区有大项目,如何在组团中运作?

中山拟在组团里设立四个产业大平台,通过四个产业大平台来联系产业发展。如果组团里的镇区有高端的产业、优势的产业,就可以进入产业大平台中,以此杜绝“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尴尬。

迈入“十三五”创新大棋盘,以“组团式”发展破解“四个难以为继”,中山新局即将开启!                

编辑 陆兴华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