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不行!原来广州学霸们的科学大奖是这么玩出来的?脑洞已瘫痪……

广州青年
2016-12-22 21:25
+ 订阅

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

身边总有几个学霸激(nian)励(ya)着我们

你还记得当年的学霸都什么样吗?

学霸们对知识有着

他们平时的样子肯定是

在印象中

学霸们对学习的热爱差不多是这样的

不过,现在的学霸也不全是这样哦~

你看,广州这几个学霸小鲜肉可会玩了~

脑洞清奇程度

青年君是望尘莫及啊~

日前,有中国的“西屋科技奖”之美誉的“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在清华大学揭晓。在来自海内外1153支队伍的激烈角逐中,广州学子表现优异。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代表队分获数学、生物、物理金奖,化学金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十一学校。而分量最重的科学金奖由数学金奖得主,广东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黎世伦获得。

学霸小鲜肉们究竟有多牛?

首先,这个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可不好拿

什么是“东润丘成桐科学奖”?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被誉为中国“英特尔科学天才奖”,该比赛借鉴国际“英特尔科学奖”的组织与选拔模式,力求打造一场殿堂级的顶尖中学生科学学术比赛,挖掘并培养那些不断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素养和热情、高知识储备的优秀中学生。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每年分别开设数学奖、物理奖、生物奖以及化学奖,吸引了海内外数千支队伍参赛。每个报名参赛的队伍都要提交研究题目和大纲,进行独立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

在经过三轮论文评审通过后才可进入决赛,而最后的总决赛他们面对来自国际顶尖高校包括美、英、法等国在内的20多位世界一流的教授作为评审进行英文答辩。

这个科学奖含金量杠杠的!

除此之外,还有更牛的!

获奖者被推荐入读世界顶级名校

本届东润丘成桐科学奖于今年1月启动,来自海内外1153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数学奖共有643支队伍参赛,物理奖有229个团队参赛,化学奖有107个团队参赛,生物奖有174个团队参赛。

30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担任了本届科学奖的决赛评委,他们中不乏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院士等。经过两天封闭式面对面的交流和答辩,最终产生了各奖项。

自该奖项设立以来,多名获奖学生被推荐进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深造。据介绍,如果得奖者有意申请世界名校,甚至可以得到丘成桐教授的推荐。该奖项也已列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计划。

为推动全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该奖项今年首次设立跨学科综合性奖项——科学金奖。科学金奖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的金奖中产生。金奖得主可获得15万元人民币奖励,银奖奖励10万元。

所以,现在谁还敢说

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比国外学生差呢?

现在青年君就来骄傲地为大家

介绍这几位广州学霸小鲜肉~

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玩出科学大奖的!

大赢家黎世伦:

“脑洞大开”的问题常常把老师问倒

作为本次比赛的最大赢家,来自广东实验中学高二南山2班的黎世伦研究的课题是《从毛细悬浮物理问题引出的凸曲线》,大致内容就是从毛细悬浮中发现凸曲线具有等长投影的性质,在这其中,又有一种特例是等宽曲线。

这个常人无法理解的“高精尖”问题,是如何进入一名高中生视野的呢?

黎世伦说,这源于南山班导师讲的一个物理小故事,他从这个故事出发,思考出了一个数学问题,通过翻阅资料,发现竟然与一名数学家的思考方向不谋而合,于是便兴致勃勃,一研究就是半年。数学老师伍毅东介绍,这个经历非常“黎世伦”,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学生。即使是对于他来说非常简单的高中数学知识,他也会用大学高等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以及提出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小神童,黎世伦在初一就自学了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用七天时间学会了微积分,对物理同样感兴趣的他,在高一时自学了大学选修课程《钢体力学》。

黎世伦的妈妈是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超级“学霸”,黎世伦在8岁~10岁期间曾跟着妈妈在美国生活了两年。“妈妈推荐了一些Discovery之类的科学纪录片。我天天在家看,看得入迷。现在做研究时发现,小时候看的内容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概念,与我现在整个科学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分不开的联系。”黎世伦说。至于为什么在中学阶段,能在日常学习之余,看那么多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书籍,黎世伦打趣说:“我没怎么上培训班,把时间省下来自学了。”

林泓隽团队:

“接地气”研究征服学界大咖

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许子潇、林泓隽和洪梓烨是本次大赛的物理金奖得主。与黎世伦的研究课题相比,他们的课题相当接地气——研究毛笔分叉。

这个点子源于林泓隽。从小练习书法的他,为了让书法爱好者凭可靠量化数据解决毛笔分叉问题,和另外两名小伙伴基于实验得到的数据,通过MATLAB用最小二乘法在用曲面拟合的方法找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得的经验公式,针对不同毛笔和书体对书法爱好者提出分叉的相关建议。

许子潇和洪梓烨是同班同学,今年七月,两人商量组队参加比赛,苦于没有好点子,便找来了林泓隽。在谈及成长轨迹时,三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玩”。林泓隽从小玩航模、玩乐高,许子潇喜欢玩机器人,洪梓烨则说自己都是“瞎玩”,没什么特别固定的兴趣。

指导老师璩斌表示,别小看这个“玩”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培养好奇心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现在很多孩子去培训机构,学的其实是套路,而不是思想。把这些套路拿到现实中,发现其实是用不上的,只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才是伴随终身的。”璩斌说。

三个爱玩的大男孩,做起实验来一点都不马虎。林泓隽说,这半年来,他经常研究到深夜一点才睡。因为怕被爸爸妈妈唠叨,只能偷偷的。别人在优酷、土豆上看视频是为了找乐子,他们则是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上去找“大神”们的实验视频,从而学习借鉴。

李顺:

拿得了生物金奖也进得了卡内基音乐厅

华师附中的李顺凭借“音高识别机理与仿生探究”,拿下了今年“丘赛”的生物金奖。这个高高瘦瘦的斯文的男孩,在举手投足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

四岁开始练习小提琴的李顺,对音乐有着无比热爱。这次研究的题目也是从音乐上得出的灵感。“我在初三暑假时就想,有人高达千元上一节小提琴课,无非就是让老师听一下音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软件可以自动识别音高音低,自己根据软件的识别结果来自动调节呢?”

于是,李顺刚开始的设想就是要做一个音乐打分软件,算法是让电脑识别音高。“后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除了在音乐培训方面可以用到这个算法,还能用在人工耳蜗上。”李顺解释道,人工耳蜗能识别没有语调的语言,但无法识别音乐的旋律,将来如果把这算法也用在人工耳蜗上,那么戴上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就可以享受优美的音乐。

为找算法,他阅读了数百篇论文,尤以国外的论文居多,反复推敲后,他从最初简单的编程想法变成研究生物神经机理,然后再折返回去推编程、算法。每个周末,李顺都泡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里做研究,一待就是三个月。李顺说:“自己只要扎下去了,就不会太考虑到结果,因为自己心里确实很想做这件事。”

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小学时显现。六年级的寒暑假,他每天花10个小时练习小提琴,初中时小提琴已达到英皇专业一级水平。高中时,他登上了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据他称,这是自己小提琴生涯的最巅峰时刻。

学霸们的脑回路果然不同凡响!

从物理故事中悟出数学问题

玩着玩着玩出科学大奖

还多才多艺、风度翩翩

……

这就是Wuli大广州的学子!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团队精神

样样都能来~

最后,恭喜这几位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的获得者!

据悉,除了四个金奖

本次大赛上广州学子还拿下了

四个铜奖,两个优胜奖!

作为广州学子

为你们骄傲!

你们简直太棒哒!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