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打造棚改“深圳样本 ”:走出棚户,走向更好的生活

深圳发布
2016-12-22 14:48
+ 订阅

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的玉龙片区、布心片区、木棉岭片区近日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全面签约,部分建筑已经开始进行拆除。这件领导眼中的“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一件大事”和媒体眼中的“中国棚改第一难”,终于顺利破题。

说它是大事,是因为其关系到近九万人的现在和未来,也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与发展指向;说它是难事,是因为这次棚改不可避免地触及众多历史遗留问题,事涉繁杂,要找到各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将改造平稳推进,并不是一件易事。

棚改的实质是破解城市二元结构,这既是涉入改革深水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城市二元结构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的翻版,不为深圳所独有。这种结构的出现,同户籍政策、人口流动以及各种历史遗留因素紧密关联,城市二元结构加剧了城市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也增大了城市化发展的风险。推动棚改,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出于公共安全和城市秩序等方面的考虑,而若将其置于化解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的视野和格局之下考量,则更有助于辨析和体认这一举措之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此次棚改涉及的部分区域沿山坡而建,成梯形结构。据地质灾害评估危险性大区数据,玉龙片区超过61%,木棉岭片区超过56%,布心片区超过51%,三个片区均为广东省“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993年6月玉龙片区发生山体滑坡,导致4人死亡和3人受伤;2004年8月长排村发生边坡垮塌事故,导致2人死亡。今年4月份,木棉岭片区还发生边坡开裂事故,3栋房屋居民被紧急疏散。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消防安全隐患、楼宇建筑安全以及治安隐患等等,都十分突出。事实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几乎成为中国棚户区的“标配”,对于身处管理规范、温馨有序小区之中的城市居民而言,这些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假如没有对棚户区的观照和改造,这样的城市二元结构势必将进一步固化,进而带来包括经济、文化、心理和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多重撕裂。

深圳“12.20事故”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战略部署,让深圳棚改有了更多的紧迫感。而除了把要把大事干成,更要有树立标杆的魄力和气度,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是推动改革走向深入的探索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棚户区改造的“深圳样本”也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题中之义。

这次棚改已初步明确了7个方面的新技术规范,比如“街区制”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小区”建设、“智慧小区”建设等等,这样的标准,即使是深圳市中心的许多高档社区也未必能达到。此外,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配套规划,也都十分超前。这是破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努力,也是朝着让所有深圳人都能更好地享受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努力。

一项牵涉数万人利益的大工程,难免有分歧和杂音。但只要是为了城市和居民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就应该自信坚定,矢志向前。多年以后,驻立在现代优雅的社区,人们也许不会想起一处处棚户当年的模样,但一个诗意栖居的深圳出现,却需要有走出棚户、走向更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坚信。

(作者:彭健)

图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整理:深圳发布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