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耀南:山歌是最美天籁 我要歌唱一辈子

南方日报 2016-12-21 09:40

余耀南演示打竹板。罗文燕 摄

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和衍播海外的出发地,也是“文化之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山歌就是客家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提起梅州客家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耀南是绕不开的人物。今年79岁的余耀南,20岁正式出道,从艺至今近一个甲子。近60年来,他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山歌,并融入创新元素,致力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晚年,他专心收徒传授,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山歌是我心中最美的天籁,我要唱一辈子,也希望将山歌知识交给更多的人。”余耀南说。

童年就与山歌结下不解之缘

冬日的周末,记者依约登门拜访余耀南。“喝您茶来领您情,茶杯照影影照人,连茶带杯吞下肚,久久记得您人情。”倒水斟茶间,顺溜的山歌便从余耀南的口中溜出来。眼前的余耀南,步伐矫健、谈吐清晰,歌声洪亮,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近80岁的老人。

谈及与山歌的结缘,余耀南说这就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余耀南1938年生于马来西亚,2岁时为躲避战乱跟随母亲回到了家乡梅州大埔县青溪镇长丰村,也就是在这开启了他的山歌艺术人生。

“客家山歌历史源远流长,我幼年时代,山歌在家乡很流行。我跟随母亲回到大埔时,为缓解生活的艰辛,母亲常常会唱起山歌解闷,有时候她也哼着山歌伴我睡眠。”余耀南说,母亲是他的山歌启蒙老师,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山歌的种子,此后的数十年,这颗种子逐渐发芽、生根,最后枝繁叶茂。

童年时代的余耀南对山歌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平日除了喜欢听母亲唱山歌外,他还爱跟着手拿竹板、唱着山歌挨家挨户乞讨的乞丐后面聆听模仿。“那时我总会身不由己地跟在他们身后走过一家又一家,直到他们唱出的调子我能哼出来为止。”余耀南说。除此外,逢年过节村里的请的木偶唱戏、农户红白喜事表演都成为了余耀南模仿的对象,长期的耳濡目染让颇有唱歌天赋的他很快凸显了自己的才能。

11岁的时候,余耀南便因山歌演唱天分突出被学校的宣传队挑中,常常下乡表演,此后的初中、高中阶段,他一直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并开始学习自己创作山歌,成为当地的山歌“小名人”。20岁那年,余耀南遇到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老师张照英,就是这位左手残疾、曾经靠乞讨为生的小学教师,教会了他创作山歌和五句板的基础知识,并成就了他后来在即兴山歌、打竹板上的造诣。

有了老师的指点,余耀南无论是在山歌创作方面还是演绎山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成为了梅州家喻户晓的山歌明星。1990年,余耀南获评“梅州市山歌大师”,2008年,余耀南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人”,并被誉为“广东乌兰牧骑”“大陆的张帝”。

“最美山城系大埔,苍松翠竹满山铺,人们秀出新天地,山山水水是画图。”站在家门口眺望远处的山峦,一首富有文采和韵律山歌又从余耀南口中溜出。尽管年近80岁,余耀南风采依旧,即兴表演、双手舞打竹板等山歌表演绝活让人叹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余耀南在山歌表演上的造诣也不是一天练就的。在武侠小说里,不少侠客会遍访高手增进技艺,成就一代宗师,山歌大师余耀南同样如此。“以前年轻的时候我喜欢斗歌,特别是跟一些山歌高手斗歌,这对我后来提高即兴山歌表演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余耀南说。

从艺近60年来,余耀南遍访民间山歌高手,历练成就了首屈一指的“即兴山歌”。据了解,余耀南20多岁时,便于大埔另两位同样爱好山歌表演的两位青年组成了“三人曲艺队”,经常在闽粤赣三地演出。每到一个地方,表演结束后,好学的余耀南就会拉上队友找当地的老歌手即兴斗山歌,把老歌手原本不愿唱或一时想不到的山歌“斗”出来、记录下来。“当年,我们三个小毛孩,到处去‘挑战’,一个败阵下来,另外一个就接着上,败阵下来的就偷偷在一旁记录。”余耀南说,数十年来,他们斗过100多个山歌高手,积累了很多山歌素材。

除了即兴山歌,余耀南打竹板的技艺也让人叫绝。在采访中,余耀南现场表演了一段打竹板。只见他右手一块、左手三块,四块竹板在他手上变化击打各种声音和节拍,短短几分钟内就为笔者演示了平板、七星板等竹板打法。一旁的众多邻里邻居笑着说:“这打竹板,余大师在梅州可是首屈一指!”。的确,他用竹板模仿的声音无不惟妙惟肖,边唱边打,各种板眼和花样,令人拍案叫绝。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余耀南这拿手绝活竟是从民间盲眼乞丐那里“偷”学来的,“我小时候,村里经常会有一些打着竹板唱着歌谣来乞讨的乞丐,我特别羡慕他们灵活的打竹板手艺。”余耀南说,为了打好竹板,物资十分匮乏的那年代他经常偷偷地把家里的“珍稀品”猪油、白糖拿出来“犒劳”他们,请求他们教他打竹板,然后暗地里刻苦训练,终于练就了高超的打竹板技艺。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传统化一块珍贵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多元文化冲击,山歌市场正在式微。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让余耀南忧心忡忡,“现在,几乎只有专业剧团的年轻人才唱山歌,这是我最为焦急的事,我时刻都在琢磨着,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山歌,并爱上山歌。”余耀南说。

“山歌不但需要传唱,更需要传承与发展。”余耀南说,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客家山歌,他平时在演出时在传统的唱腔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时代气息的创作表演方式吸引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热爱山歌。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早在1991年初,余耀南决定把自己几十年里在民间收集的山歌资料编写成《客家山歌知识大全》出版。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没日没夜地干起来。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客家山歌知识大全》终于成书,并大大超出了他原本的期望。该书第一次发行5000册,不到一年就销售一空。

2008年,余耀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此,他更觉肩上责任重大。为了培养更多山歌人才,他从2009年开始正式收徒,至今收徒22人,分别来自遍布大埔、五华、兴宁、深圳、陕西、台湾等地,“山歌皇后”徐秋菊、“山歌大师”钟柳红等名人大师都接受过他的指点。

同时,余耀南免费开办培训班、与当地宣传部联手举办山歌进校园活动等,不遗余力地广泛传授山歌知识。为了让山歌进校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他自编教材,并特意压缩了曲谱,以适应学校、幼儿园教唱山歌之用,而且他上课生动活泼、诙谐、妙趣横生的内容丰富具现代气息,因此他所到之处深受学生欢迎,效果甚好。“只要有人诚心想学山歌,我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因为只有人才百花齐放的艺术才是真正成功的艺术。”余耀南说。

【南方日报记者】唐林珍

【通讯员】罗文燕 丘佳纳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