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园,承载了小榄人满满的集体回忆~

小榄发布 2016-12-21 07:15


冬日暖阳,

到凤山公园游玩,

成为不少小榄人节假日休闲娱乐首选,

看展览、赏花、散步、打乒乓球……

这里,

总有让人驻足的理由,

花开花落,

年年岁岁不同,

你历经多次更名,

却难以磨灭几代小榄人的青春印记!

凤山公园的变迁

2008年,人民公园改名为凤山公园,公园从兴建至今已经有70多年历史,它最初的名称是榄山公园。

榄山公园始建于1945年秋。建园前,这一带两边是祥亭何公祠、南泽何公祠,中间是鸣高里民宅。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军侵占小榄,带来了战乱,加上连年灾荒,物价飞涨,很多人饿死,乡民被迫拆屋变卖木料,以维持生计,两年间,这里的祠堂、民居变成瓦砾场。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榄镇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见这里断墙残壁、瓦砾遍地、乱草丛生,决定将这里改建为公园。于是在镇内发起募捐,以每亩二千元的价格收购这一带的空置地。1945年9月开始动工,先围起四周墙壁,并植树建亭,第二年首期工程完成,公园面积为一万平方米左右。早期园门比较简陋,1948年间旅港乡亲卢林捐建公园正门门楼,绿瓦红墙,总长60米。取名为“榄山公园”。

榄山公园初时规模较小,只有一座中心亭、几排石凳和一片树木。现在公园的中心亭就是当年建的。1950年,由吴锦邦捐圆石枱櫈一套五件放置在中心亭内。亭前安放由卢氏乐谦祠捐送的一对白石狮子。

公园建成之后的几十年,正门门楼式样经历过几次变更,1958年,因修筑公路,将原正门两侧围墙拆掉,而原有的公园门楼正好在行人道外的公路边,为便于行人通过或进入公园,于是在两边各加建了侧门,“榄山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1990年,为配合文化路扩宽工程,将原门楼拆掉,后移五米至现在位置重建,现在大家看到的公园大门就是那个时候建成的。

有意思的是,公园入口的主题雕塑自建园以来历经过几次改变。建园初期,主题雕塑是“童子拜观音”,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这座塑像的资料照片了。

1948年间,雕塑改为“自由女神”,建国后,人们渴望已久的和平日子到来了,于是在1952年间又改为“和平鸽”,1979年小榄举办己未菊花会,为配合菊会主题,改为大型彩陶雕塑“哪咤闹海”。1990年间,再改用汉白玉这座雕塑“菊花仙子”。

与人民公园相通连贯的革命烈士陵园,是从1958年开始建造的,烈士陵园的原址是何氏始祖茔园。

1947年,小榄何族在凤山西南麓辟地十余亩建何氏始祖茔园,第二年竣工,由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石额。 在何氏始祖茔园内,有一口古井,井水甘冽,汲之不竭,是何氏始迁祖九、十两郎兄弟两人乘木筏漂流来小榄定居时所开。

当年兄弟两人在井边开设豆腐店,以井水制作的豆腐,味道特别好。何氏后人辟建茔园时,将古井重开,命名为“思源泉”,寓意饮水思源,现在,这口古井还在。

1958年,小榄镇和小榄、南头、阜沙等4个公社联合申报,经省、县批准建立原三九区革烈士纪念碑,开始将何氏始祖茔园开辟为“革命烈士陵园”,第二年竣工。建有革命烈士陵园牌坊和纪念碑,均由林锵云题字。纪念碑高12.5米,底周长12.92米。底座正面镶有“革命烈士斗争史志”,四周刻有“永垂不朽”、“浩气长存”、“气壮山河”、“革命英魂”等题词。烈士之墓呈圆顶形,直径3.6米。此外,还建有怀烈亭和犹生亭、“四一二”烈士纪念亭。1964年,“四一二”烈士纪念亭因台风毁掉。1990年,陵园牌坊因道路扩建而缩入数米重建,牌坊的外观也改建为现在的样式。

公园建成几十年来以来,面积不断扩充。1979年举办“小榄菊花会”时,在1948年捐建公园正门门楼的旅港乡亲卢林又捐资6万港元,在凤山南麓,建造了这座凤凰台。

经过不断扩充,1980年公园面积已达6.6万平方米。1987年后,先后增建了儿童游乐场、诗画廊、园中苑、竹阴亭、假山等,并加建了凤凰阁,观鱼台;1990年建万寿园;1993年收购德利鞋厂,拆除厂房并建公园后门,公园公园范围扩大到8万平方米;1998年搬迁华侨中学,拆除凤山水厂扩大公园。

至今,公园面积已扩大到10万平方米。同镇内的其他几个公园相比,凤山公园的名称最新,但历史最悠久,可以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编辑 蒋晓晓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