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联会,瞬间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 源头治理劳资纠纷的深圳探索

工人在线
2016-12-20 18:57
+ 订阅

和平社区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社区,这个总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900余家企业,有超过10万名工人。社区内公共资源缺乏,职工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低,而社区原本仅有2名工会专干。

深圳市总工会把和平社区和银星高科技工业园定为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试验区工联会是承上启下的工会基层组织,链接多方资源、服务职工,形成以社区工联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网络和工作力量。

“工联会将上级工会、企业工会、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和职工群众拧成一股合力,最大限度地将原子化的工人组织起来。”深圳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同信说。

Part1 找朋友

网聊、约谈、搞活动

在试验区建设之初,职业化工会工作者面临组织活动时没有人参加的尴尬。“第一次职工面对面交流会只有10个人参加,有8个人是我们的团队成员,还有两个人是从街边叫过来的。”如今已是和平社区工会联合会副主席的石文博回忆,“那时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工人不了解工会,不信任工会。”

“我们不是工人的领导,也不给他们发工资,只有通过交朋友让他们信任我们。”石文博说。于是,他拿着海报到和平社区各个小区主动宣传,让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工人留下QQ号,方便以后联系。“工人不会给我们留电话,大都用QQ,很少使用微信。”

慢慢地,工联会工作人员总结出了规律:工人留下的QQ号,当晚就得加,不能过夜;加完之后,必须一对一单聊,不能群聊;聊天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点半之后,那时候工人才下班;网上聊完之后,必须找时间约出来当面聊。

2015年4月,经过长期筹备,符合职工体验的和平社区“职工之家”正式投入运营。有了这个深圳市、区、街道三级工会每年投入超百万的“根据地”,专干们可以举办更多活动。但是,最初每周来“职工之家”的,仅有几十人。

为了能和工人交朋友,来自山东的陈晓东陪着工人们登山,一周能爬4次凤凰山。他和同样热爱羽毛球运动的工人宋军恒成了朋友后,两人牵头组织了羽毛球协会,定期举行友谊赛。

这个不经意间搞起的业余活动,竟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人。到2015年10月,和平社区工会专干们突然发现,来职工之家的工人数量开始猛增,每周轻松过百。

观澜街道银星高科技工业园工联会常务副主席李长江在工作之初也感到工会工作难以推进,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会不支持配合工联会。“试验区建设之前,工业园区还没有成立工会联合会,要想让园区工会联和会运转起来、企业工会能够参与进来,需要做很多工作。”李长江通过深圳市总开展的“聚力计划”培训获得企业工会的信任。他组织工业园区6家大型企业参加“聚力计划”,工联会的全部工作人员陪同。“在培训期间,我们和园区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多了,企业工会意识到工联会是为企业工会服务的,以后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Part2 建“圈子”

将两个人的长跑队伍发展到800多人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和平社区工会联合会专干蒙圣球清晰地记得自己和工联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2015年8月。彼时,蒙圣球还是和平社区一家玩具厂的工人,“每日加班到很晚,工作氛围压抑,想辞职”,却发现连辞工都辞不了。原来,和他一样想辞职的工人太多了,以致要排队,“感觉很苦闷”。

“职工之家有法律知识讲座,你去听听,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工友建议蒙圣球。

“去之前,对工会一无所知,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蒙圣球说,在职工之家,每个人都很热情,对他特别友好。他对工会的距离感一下子消失了。“这里每个人都很有亲和力、很暖心。”蒙圣球说,当时石文博接待了他,向他详细介绍工会的有关情况。

在深圳打工10年,蒙圣球形容自己的打工生活是“黑白照”,白天上班,下了班就回出租屋做“宅男”。加入工联会QQ群后,他得知富士电机品质工程师张发财和自己一样喜欢长跑。“我和张发财第一次见面就是长跑之约,我们约好早上6点在工会文化公园见面,跑了足足40分钟。这之后我们就结成了固定的小伙伴。”

在工联会的建议下,蒙圣球和张发财决定组织一个长跑协会,招募更多热爱长跑的工友参与,蒙圣球主动担任协会宣传。如今,长跑协会已经发展到800多人,是和平社区人气最高的协会。

▲2016年7月和平工联会长跑协会周末晨跑 (单位供图)

“像球哥这些打工10多年的老工人,工人意识和工会意识都比年轻工人强,对劳动关系的体验更深刻,知道涨工资和换工作通过个人和老板谈是没戏的,认同组织化的力量。他们对工会这个服务平台是迫切需要的。”石文博说。

于是,之前原子化的工人队伍,开始以职工之家为中心,重建交友联谊的平台和新的社会网络。

受此启发,工联会因势利导组织了20多个协会,瑜伽班、徒步社、吉他班······很快,各协会的平均规模就达到了一两百人。目前,和平试验区和观澜银星试验区建设了27个共连兴趣协会,平均每周开展11项活动,常规参与职工1600多人次。

▲蒙圣球(右)在骏丰工业园工会宣传劳动权益(单位供图)

Part3 组架构

工人们围绕专干形成了三个圈层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职工之家的“朋友圈”扩大后,工会专干们发现,工人的管理成为新的难题:他们来自不同的企业,由谁来管?怎么管?

“试验区的专干力量有限,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完成所有的工作。”深圳市总工会法律和经费审查工作部部长李莹一直亲力亲为参与试验区建设。

就在此时,毕业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和平社区工会专干杨宇辰发现,职工之家QQ群中的工人开始自发管理。几名积极参加活动的工人研究群中成员的名称应该统一成什么样子,然后通知进群的工人改昵称。没几天,群名片就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件事启发了我,工人自治胜过我一个外人的管理,于是我将管理权限给了几个比较可靠的工人。”杨宇辰说,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接下来的日子,职工之家QQ群中每天早上有人主动问好、签到。工业园放电影的时候,大家开始在群中互动,来职工之家参与羽毛球活动、瑜伽课、电脑课的工人会带更多的同事前来。”

随后,工会专干们对活动中锻炼出的一批组织管理者定期培训,并要求积极分子在组织活动时明确告诉工人,这是工会的活动。由此,工人们逐渐围绕专干形成了三个圈层:核心圈层是少数工人骨干,这些人具备分管部分事务、组织带领工人进行活动的能力;中间圈层是工人积极分子,他们了解工会,并认同工会;最外面的圈层是普通会员,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带领下,他们愿意参与工会组织的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试验区开始真正发挥“孵化器”作用:通过培养工人意识,组织工人活动,一批能够连接企业和上级工会的积极分子真正涌现出来。

采写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

编辑 | 叶灿辉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