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挂历只剩下最后一个月,12月还有什么节日?大多数人想到的肯定是圣诞节。但是,你知道吗,12月还有一个我们中国自己的节日——冬至。
广东谚语都有:“冬至大过年”,又曰:“肥冬瘦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在东莞,冬至习俗除了杀鸡杀鸭,还会舂糯米、粳米粉,冬至那天用来做“冬团粉果”。次日先到娘家探望,再回家备三牲酒茗、各式粉果,在家里祭祖。
除了冬团之外,很多东莞人还有吃汤丸的习俗,寓意团圆、圆满。不过,东莞各镇街也有不同的过节方式。
在东莞城区,冬至这一天都会做一种特色小吃——“冬团”。啥叫“冬团”?其实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团,意味着“团圆美满”。不过,冬团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为甜、红色为咸,酥木团为红色,取“鸿”运之意。
一般来说,“咸团”用眉豆、少量沙姜、糖、盐做成:“甜团”的馅较为丰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黄糖。
咸丸是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
在东坑,人们会取用当天的剩菜,馅料一般为虾米、瘦肉、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团投入汤锅中即可。
茶山冬至同样是做咸丸,不过茶山做的咸丸却是一个斋丸,只用糯米搓团而不包馅料,“咸丸”的精华可谓在于汤。
在东莞沙田镇,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有煲红薯糖水的习俗。紫红的红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家人身体健健康康。
在东莞企石镇,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忙着做一样传统小吃——“菜头角”。这是一种以“菜头”,即萝卜做主要馅料的传统小吃。
为了迎接冬至,企石镇不少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动手做“菜头角”,在冬至前欢迎亲朋好友来作客。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菜头角”,首先把包裹馅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萝卜、腊肉、腊肠、虾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馅料,然后放进锅炉蒸熟、贴叶而成的。
在东莞的客家一带(清溪、凤岗、塘厦)过冬至,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做成萝卜粄(bǎn),并吃焖鹅。
萝卜粄(bǎn)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萝卜刨成丝煮熟后,压干多余的水分。再用猪油将虾米、猪肉、腊肠等馅料爆香,然后将它们跟萝卜丝、芹菜粒、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味料搅拌在一起作为馅料。接着把这些馅料放进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粄皮内,做成圆饼模样,放置在新鲜的榄叶上(也可用芭蕉叶),最后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拜冬
在东莞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儿要在冬至这天,携夫带子回娘家,带着自己做的“冬团”,再带些糕点、水果、猪肉、鸡、鸭回到娘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亲,相聚一堂吃饭,“拜冬”寓意着“有始有终”、“从年头行到年尾”,也是吉祥如意的美好象征。
男的要理发,女的要洗头
东莞水乡片的一些镇街有个习俗,就是冬至节前要理发。当地还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
在当地人看来,如果头发没有修理,就“担”着头发(即“顶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会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就有了从冬至过后都不理发,一直到过了正月才去剃头的说法。
其实冬至过得很简单
只希望与相互守望的亲人、友人、爱人
聚聚,聊聊
团聚在一起
那么感觉整个冬天都温暖了
来源:南方网、莞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