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惠民生,高速发展的阳江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阳江发布 2016-12-19 21:43

从2011年至今年10月底

●全市新增就业25.44万人,全市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待遇支付合计20.17亿元;

●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3%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比“十一五”增长3倍……

数据背后,是几年来我市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实惠。

几年来,全市上下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千方百计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全市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底线民生保障不断强化,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促就业

就业创业体系不断创新完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积极开展就业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南粤春暖”、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活动,统筹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及时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和帮扶工作,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力落实创业政策等措施,就业创业体系不断创新完善,有力保障了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成效显著。

据市人社局最新统计,从2011年至今年10月底:

全市新增就业25.44万人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万人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7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目标任务内

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同时,市人社局建立完善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和化解了劳资纠纷的发生,保持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697宗,为43753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和经济补偿金32124.5万元;共对6500多户次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巡查监察,涉及劳动者约15万人次。

今年以来,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58宗,为2.45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及补偿金等15409万元;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78宗,涉案人数2040人,涉案标的达4355万元,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强教育

教育强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加快发展,基本完成教育强市创建任务。

据市教育局统计,2011年至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持续增长,分别为25.47亿元、33.43亿元、35.59亿元、38.21亿元、41.97亿元。2013年起我市连续三年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每年提高200元、初中400元,2015年小学提高到1150元、初中提高到1950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140万人次,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总额124197万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校等各级各类学生助学政策得到落实,共拨付各类助学资金2.39 亿元。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问题,保证外来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到2012年,我市已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任务,总投资10.97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阳江市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全市幼儿园478所,毛入园率93.59%,比201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较2010年提升7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03%。新建成4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87.62%。全市民办教育财政性投入1.6亿元,民办教育学校(幼儿园)达383所。

惠医疗

推进卫生强市健康阳江建设

几年来,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全面实施卫生强市健康阳江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

我市不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

目前,我市5间县级公立医院均实现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同比下降,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自付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同比下降,药占比逐年下降。同时,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

我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登革热、流感、麻疹、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结核病及慢性病防治工作措施,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持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工作,强化性病、麻风病防治,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截至今年10月底,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累计完成投资27185万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累计完成投资19878万元,市中医院二期项目已完成立项和设计招标,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抓紧做好搬迁建设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全市696间村卫生站已有67间完成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工作。

保底线

民生底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来,我市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底线民生: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标准和补差水平大幅提高;近五年来,我市财政投入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共3.65亿元……

2012年,我市全面建立起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机制,且实现了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有力保障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

到今年11月底,全市低保救助家庭有30647户68514人,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85元/人月、335元/人月,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274元/人月、209元/人月。

2014年我市制定有关实施意见,明确我市困难群众住院政策范围内自负的医疗费用,经各种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后的政策内自付部分,农村特困人员、城镇“三无”人员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额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医疗救助比例达到70%以上。同时,从2014年6月起全面实施低保、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简化了救助程序。

近年来,我市认真做好全倒户重建工作,得到省民政厅的肯定。今年3月,我市全面提高因灾“全倒户”重建家园补助标准,每户补助提高到4万元,其中五保户、孤儿每户补助提高到5万元。2012年以来,全市重建家园累计投入资金10962万元,因灾损坏农房户百分百完成修复,因灾全倒户恢复重建1751户3691间。

“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比“十一五”增长3倍。相继落实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白内障患者住院补助、居家无障碍和居家康复服务、精神残疾人服药和住院补助、盲人免费定向行走培训、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等,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显著改善。

文字 | 任绍华

图片 | 网络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