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纠纷数量明显下降,职工对工会认知度不断提高——深圳工会参与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试运行两年多后,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做法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11月29日,广东“工人在线”系列访谈走进试验区,关注深圳工会工作创新。
在此之前,10月13日,省总工会在深圳召开广东省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现场推进会,总结深圳工会参与“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的经验。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黄业斌指出,深圳试验区经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
深圳经验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推广之处?近日,南方工报记者深入试验区,走访了试验区工联会和职工之家,访谈了职业化工会工作者、企业代表,以及工会积极分子,清晰地感受到试验区劳资生态发生的正向变化。今日起,我们推出《源头治理劳资纠纷的深圳探索》系列报道,记录“深圳试验区”的故事,见证工会改革创新的力量。
11月29日,广东“工人在线”将直播现场搬进了深圳福永街道和平社区工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工联会)。在简洁温馨的活动室里,省总工会、深圳市总工会相关人员、职业化工会干部、工人积极分子和企业代表聚在一起,交流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的改革成果。
在一段时间里,“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发发电影票”,被人戏称为工会的缩影。工人不相信工会,工会工作者的定位也不清晰,参与的都是一些边缘化的工作,很难与协商、维权画上等号,常常被诟病为田间“稻草人”。
如何让工会在调节劳动关系中有用,在促进劳资共生共赢上有实力。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乔家华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总、省总和市委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是当前深圳工会肩负的重要政治责任。
2014年9月,深圳市总工会出台了《关于建立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的决定》,先后在宝安区福永街道和平社区、龙华新区观澜街道银星工业园区以及龙岗区龙城街道嶂背社区建立了“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工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在劳动关系源头治理上实现新突破。
已设立两年的试验区,可以说几乎凝聚了深圳市总工会过往劳动关系探索的全部经验。它的阶段性成果告诉我们,工会的“群众性”是实现劳资纠纷源头治理的关键,直接面向工人、走到工人当中去、有效地将职工组织起来,真正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表,才是正确的工作方式。
2016年3月,和平社区工联会走近职工,宣传工会服务。
和工人聊天,拉近距离,了解需求
基层工会组织基础薄弱,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不能合理化解各种劳资风险和疏导职工情绪。
易佰特电子公司的故事,就被反复提及。
2015年11月,深圳市易佰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于2016年1月底搬迁至福建福清,并在前期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减少深圳工厂订单,缩减产量。
11月中旬,企业方在没有预先通知员工的情况下调整生产线,并搬离部分机器,调整了部分员工的岗位,此举引起恐慌。11月28日,50多名员工拥堵厂门表达诉求。
和平社区工联会专干罗俊池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和工人不熟悉,只打听到工厂已经关闭产线,企业工会负责人已离职”。接触不到工人代表,罗俊池决定先和普通工人建立信任关系,“先和工人聊天,拉近距离。不只是聊罢工,也聊家常,聊他们的生活,了解需求。”
11月29日,企业方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由劳动部门和街道工会出面与工人代表商讨,但是工人代表对劳动部门及资方极度不信任,并受到外部力量鼓动,不同意赔偿款垫付方式。随后企业方态度变得愤怒而强硬,拒绝再与员工沟通并撤回最初的方案。
这时,聚在厂门口的工人们目睹了工人代表和资方谈判没有任何进展的过程,逐渐不再信任原有工人代表,人数占多数的普通工人们逐渐孤立了原有的工人代表。
另一方面,罗俊池并没有放弃和工人的沟通,不断地帮工人分析利弊,“工人看到我们做的工作,感受到确实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逐渐接纳了工联会”。
12月2日,在对基本情况摸底后,工联会按照程序组织员工推举了6名协商代表,并与协商代表一起整理和分析工人诉求,对代表进行了短时间培训,随即联系企业方与工人代表协商。“后来事情解决了,工人拿到补偿金后,非常满意。”罗俊池开心地说。
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
在试验区建设之前,郭静雯是和平社区一名工会专干,“工会活动多,任务也多,一般去企业都是联系行政和管理层,接触不到工人”。
“工会不接触工人,工人就不关心和参与工会工作。”深圳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同信认为,工会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走到工人当中,让工人认同工会,觉得工会指得上,靠得住。
按照试验区的方案,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以普通工人身份到工厂实习,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工人需求,学会和工人说话。
“站了一天,还不算晚上加班,我的脚已经超出想象的累和酸,还有一个星期怎么熬?”入厂实习第一天,90后工会工作者陈嘉莉就体会到了普通工人的不易。
同样的工人立场,瞬间拉近了宿舍8名工友的距离。30多岁的戴丽丽是陈嘉莉认识的第一位工友,这位快言快语的湘妹子将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艰辛,经历婚姻破碎的苦闷,妈妈病重急需做手术、自己带小孩的辛苦,一股脑地倾吐出来,“虽然和孩子分隔两地,但我还是希望在这个城市长期待下去”。
看着戴丽丽充满希望的目光,这位毕业于深圳大学法学专业的小姑娘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信任。
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学会了用工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用工人的立场想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把以往松散的、原子化的工人组织起来,在新的平台和组织网络下,让个人得到组织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了。
这就是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创新社区工联会组织方式。
采写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 见习记者 严凤迪
编辑 | 王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