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下的中国版“雾都”,治霾资金被挪用?人民日报这么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2-19 13:23
+ 订阅

“你在南方的寒流里没有暖气,我在北方的雾霾里无法呼吸”

南方的寒流还没来,北方的雾霾已让人无法呼吸。今年最重雾霾来袭,持续时间长达5天,污染程度最重。造成了:

☆ 6省市深陷“霾”笼

☆ 40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

☆ 23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

☆ 17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雾霾红色预警,已经笼罩了23个城市。人们拿出口罩,走进一个又一个中国版的“雾都”...

雾霾下的北京

雾霾中的北京站

雾霾中的紫禁城

12月18日,北京景山俯瞰全城,城市被雾霾吞噬,故宫开启隐身模式。

北京民众戴防雾霾口罩出行

北京东三环农展桥附近车辆行驶缓慢,雾霾渐浓

16日上午,北京西红门,网友拍摄的雾霾袭来画面。

雾霾下的石家庄

从16日起,河北石家庄更是出现了连续47小时的严重污染,AQI指数频繁“爆表”。

12月17日,石家庄市中山路上的交警袁杰,雾霾天里,他需要戴着口罩在路口工作6小时。

12月18日,石家庄市高新区,在利剑斩污行动中,所有在建工地全部停工。

12月18日,从一个高楼俯瞰石家庄市区。

12月17日傍晚,石家庄市,16日晚上,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雾霾)(I)级应急响应。

12月18日,石家庄市高新区,空荡的街道上雾霾笼罩。

12月17日,石家庄市区广安大街。

12月17日,石家庄市长安区体育北大街上,行人戴着口罩出行。

12月17日,石家庄市桥东区勒泰中心的一块玻璃上写着字,外面的太阳在雾霾中暗淡。

12月17日,石家庄市桥东区,雾霾中的住宅区。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400。

12月17日,石家庄市桥东区的一个学校,雾霾中只能清晰看到门口的LED屏。16日晚上,石家庄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

石家庄市自今年11月16号起展开“利剑斩污”行动,期间实行公交免费。

石家庄市中山路,路人在雾霾天中抽着烟。

12月18日,石家庄市一个高层大楼,隔着玻璃,外面的雾霾笼罩。拍摄时,石家庄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为452。

12月18日下午,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一个街道。拍摄时,石家庄市的实时AQI已经爆表。

戴着口罩在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袁杰。

12月18日,石家庄市区的一个餐厅里,人们在用餐,外面被雾霾笼罩。

12月18日,石家庄市区平安大街,远处大楼笼罩在雾霾中,拍摄时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为432。

12月18日,石家庄市良村经济开发区,78岁的张大妈在雾霾中红吃力地踩着三轮车。

12月18日,石家庄市火车站前。

雾霾下的石家庄图集摄影:孙俊彬

雾霾下的河南

隐身于雾霾之中的河南广播电视发射塔

16日上午,河南郑州

米兰雾霾也很正宗,几乎看不清球场

位于欧洲的意大利同样面临着雾霾的侵袭。

在一场AC米兰与亚特兰大的比赛中,现场雾霾非常严重。通过电视转播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雾霾让画面非常模糊,有时都看不清球在哪,拉到近镜头更是白茫茫的一片。

专家详解“十面霾伏”从何而来?

丨诱因:气象条件十分不利

“进入秋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说。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4季度平均多个气象要素均表现为10多年以来明显偏差的情况,如地面平均气压10多年最低,湿度明显偏高,地面风速明显偏小,与逆温状况联系紧密的大气中层温度也达到10多年来最高水平,反映大气逆温状况明显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消除。

“这一轮的雾霾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与静风、逆温、弱南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气象条件等两个因素,前者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变量就是大气条件。

丨主因:燃煤排放工业排污等

尽管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但多位环保专家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口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集中,进入冬季后整个区域的燃煤采暖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是12月出现大范围区域性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供暖季,再加上部分地区散煤燃烧量开始加大,本地污染排放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也使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愈发严峻。”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高级工程师王文美说。

此外,机动车污染也成为我国城市重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尤其重型车辆污染成为治理难点。

丨抗霾:克服“等风”思维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等专家认为,雾霾的治本之策还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调整和优化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不断降低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专家认为,治理雾霾没有特效药,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参与和行动,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抗霾过程中应主动积极作为,努力克服“等风来”的惰性思维。

治霾资金被挪用?这是要搞事情啊...

人民日报谈治霾资金被挪用:好米别做成了夹生饭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一锅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夹生饭。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必须从源头上规范使用流程。

日前,财政部通报了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其中,安徽有一些县区将专项资金挪用,用来搞招待、修大楼。

专款专用谓之专项资金。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到2015年总计安排了250多亿元。从秸秆禁烧到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再到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究,地方上许多大气治理项目,都由专项资金提供资金支持,治理效果也正在不断显现。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一锅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夹生饭。

除了一些地方的监管存在漏洞,还在于有些地方认为大气治理不重要、不必太较真,“反正风吹吹就散了”,还不如把钱拿来干其他“重要”的事情。于是,添置办公设备、人员保障支出,甚至搞接待、盖大楼,都从这笔专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不必太较真,源于对大气污染治理认识的不到位。“大气十条”实施三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地方认为大气污染治理不重要,不仅不下真功夫,还挪用、滥用专项资金,这样的做法不仅令人愤慨,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让人不能也不敢在专项资金上动歪脑筋,必须从源头上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流程,制定公开透明的使用管理方案,严把关、严审批,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在此次检查中就发现,河南郑州采购的小型垃圾压缩车中,部分车辆型号无法与垃圾站对接,造成车辆闲置、资金浪费。如此低级错误,必须有人“埋单”。这就说明,还要建立专项资金考核制度,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的相关责任人,必须有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不让这些动歪脑筋的人拖了治霾的后腿。

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综合自:人民日报、中新网、中国气象台、界面新闻、重庆晨报、南方都市报等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