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
清晨,阳光正好
推开那扇宫门
跨越两个世界
走过充满年代感的石路
养养宫廷御猫
我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修文物
只有偶尔偷闲,弹弹吉他
夏末,前人种下的杏树结果了
我们便相约去打杏
养鸟种花也是一种小情趣
周一,一个人在故宫骑行
而最早享受这件事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一种年轻的视角望进古老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
2016年初,剧集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豆瓣评分高达9.4分。后在二次元文化著称的B站上播放,点击量超200万,累计超6万条弹幕评论,很快呈现出超越电视播出时的火爆景象。就连这次登上大银幕的电影版,也是90后用众筹方式齐力推进的。
没有过山车的剧情,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的朋友圈,捧红了高墙内的这群人,也捧红了修了一辈子文物钟表都没几个人知道的王津师傅……
修复师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品格意志,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使它们有了新的生命。
康熙皇帝60大寿时
由16个儿子和32个孙子送的【万寿屏】 修复前的样子
修复后
乾隆皇帝收藏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 修复前
修复中
修复后
乾隆时期的【黄地绿龙纹碗】 修复前
修复后
【慈禧贺寿图】修复前
修复后
这部影片正式上映,文物保护科即将搬离纪录片中的小平房,全体进驻故宫西河沿新建的楼房。那里恒温恒湿,是新时代下理想的“文物医院”。虽然此刻有离情别绪从银幕上溢出,但修复师史连仓说:“新工所不会改变的,是所有旧物件、旧时光连缀起的不逐名利、自我消隐的处世哲学。”
“择一事,终一生。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纪录片,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那种令人敬畏的匠人精神。见到王津老师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君子润如玉。这是文物修复师独特的气质,大国工匠,国之重器。尽管这种传统的技艺与这个时代似乎格格不入,但却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范范范范范二萌
“你已等候我多时 终于知己般相遇…… 在那样一个冬日的午后,看到了这样一部抒情散文般的片子——《我在故宫修文物》! 导演没有浓墨于匠人师傅们的精湛修复技艺,而是从打开宫门到深入杂乱的院子、跟着师傅们浇花、逗猫、拾果及砂纸、木刷等同期收录堆积出的打磨声响……那些平淡到极致的场景,真实的工匠与他们的人生,从细琐的镜头中缓缓流出。 与其说片名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如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那些日子》来的更贴切! 透过镜头,导演更想描述的是匠人师傅们的一种精神、执着、信念、坚持、守望与传承!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也是一次与自己内心浮躁对话的旅程。 为在如今商业大片充斥普罗大众的视听下,能拍出这样一部纪录电影的导演萧寒点赞,为在喧嚣繁华都市包围下,能偏于一隅静心坚持守望与传承的这样的一群匠人师傅、专家们点赞! 择一事,终一生!”
——@皇帝
电影主题曲《我在这里》宣传MV 演唱:陈粒
微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
老师傅们所坚守的是
责任、热爱、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
而年轻学徒们所需要的是
信念、磨练、传统与现代更好的融合与创新。
一事一生,工匠精神
来源:元也、上海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