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芦苇吐槽电影

24楼影院
2016-12-16 11:30
+ 订阅

| 本文经南方周末授权转载。

拍摄《霸王别姬》时,芦苇(右二)与张国荣(左二)、陈凯歌(左三)、张丰毅(左四)等人合影。芦苇觉得第五代导演如今已经被商业价值裹挟太深,电影的文化品质面目不清,“和《黄土地》、《霸王别姬》相比好像不是一个人拍的”。

芦苇是电影《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的编剧,《电影编剧的秘密》是他与王天兵的对话。对外行来说,相对于编剧的技术,芦苇的电影吐槽读起来更过瘾,他批评起国产大片来,决不含糊其辞,一点儿也不怕得罪人。普通观众,以前不好意思说自己看不懂国产大片的,这下不用自卑了,因为连芦苇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多有看不懂的时候。

芦苇对国产电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他有个妙喻:中国电影的水平和中国足球是一样的。按他的解释,中国足球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团体项目需要合作精神、献身精神,这是中国民族性不大具备的品质,“中国人作为个体的时候,智商不低,素质也不坏,但是组合成一个团体往往就是很烂。中国足球在这一点上挺身而出地佐证了这个结论。”

而电影水平不尽如人意,在他看来,主要原因,还是导演的价值观太扭曲,所受的专业训练不足。电影审查也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的。

价值观扭曲,说白了就是只要钱,不要脸。不多解释。

至于专业训练不足,芦苇特别强调的,是国内导演多数对电影的类型没有明确的认识。类型就是故事的基本模式,这是经过千百次试验才渐渐摸索出来的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模式。比如,西部片和武侠片,英雄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应凭个人的勇气杀出重围。如果突然冒出来一件神器,把英雄救了,那就反剧情,观众就感觉不过瘾。芦苇举的例子是何平的《天地英雄》。

电影审查当然不利于电影的发展,但不是说有了审查,就拍不出好电影,伊朗就有很多好电影。

上面都是我总结的,不管多么精彩的言论,一总结一压缩,感觉就很苍白,或许还不准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芦苇的原书。

下面直接摘录芦苇的原话。

贾樟柯“以小县城青年的生存体验为出发点,一举拍出了《小武》这样的杰作。事不过数年,到《任逍遥》时,还是同样的主题,情节与人物却苍白脆弱得难以成形。到了《世界》则已经可以说是伪善了。”

张艺谋 “中国电影史上的超级水货首推《英雄》……主题可谓虚妄可怕,端的是要从根本上颠覆武侠精神与武侠片类型……武侠竟能被暴君一通言不及义的思想教育给洗了脑,幡然悔过地改变了世界观,认秦始皇为大救星,还心甘情愿地去当祭品了,这算哪门子的武侠?纯属一个弱智的奴才。……将武侠片嬗变成了思想教育片。”“《十面埋伏》……这部画面美轮美奂的武侠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却一塌糊涂荒诞不经。”“谁想到了奥运开幕式,他竟然只会用奢华浮丽的所谓文化符号去堆砌场面,把‘黄金甲’又做了一个放大豪华版。”

陈凯歌 “凯歌电影屡拍屡败的毛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最易矫情虚妄。他忘记了即使是《霸王别姬》这般风格华丽的电影,其撼人力量是来自真实的市井人性,而非‘新的发现’。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荆轲刺秦王》在主题、人物、情节上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满目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堆砌,台词声嘶力竭内容却苍白无力,弄得观众从头到尾都不知所谓。”

侯孝贤 “《悲情城市》是货真价实的台湾史诗。……他后来拍的《海上花》,只是一部清朝盛装的大型广告片——导演和编剧跟运动员一样,此一时彼一时也。”

王全安 “他是第六代中一个相当聪明的导演,无奈他离掌握经典情节剧的功夫还是相距甚远,也难以进入到《白鹿原》乡土历史的语境中去。……《白鹿原》就是一个打着情色招牌的伪情色电影。拿着这么好的题材,拍出一部不受观众待见的电影来,只能证明电影人的无能无知。”

李安 “《卧虎藏龙》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并不是只懂暴力,嗜好血腥。中国人是有诗情画意的天赋的,心境是飘逸优雅的。(这跟所谓的‘暴力美学’比起来)高下立见。”“《色,戒》只是不失败而已,谈不上成功。……女主角跟原型相比相差太远,黯然失色。(女主角)应是一个有风尘感、有社会阅历的特工,纯情是她的本性,而不是习性。(汤唯)给人看到的就是一个纯情女学生。”

孙海英 “孙海英本来演(《西夏路迢迢》)男主角,但我坚决把他炒掉了,因为他的表演过于舞台化。其实,孙海英身上孤独阴郁的一面与角色很相似,可是摄影机一开,他就身不由己地夸张表现,很是烦人。”

李碧华 “从小说技巧上看,李碧华写的(《霸王别姬》)是一个二流小说,不是经典。……我们对小说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看过最初原版小说又看过电影的人都心知肚明。后来原作者又把电影的情节移加进小说中去,这也是前所未见的举动。足见原作者也喜欢这部电影。”

类似这样的“真心话大冒险”,书中还有很多,如说《龙门飞甲》“情节设计很业余”,《赵氏孤儿》“不知所云,像一辆方向失灵的车辆开到哪儿算哪儿”,《孔子》“驴唇不对马嘴”,《梅兰芳》塑造的梅兰芳“是一个伪造的梅兰芳”,《赤壁》“主题指向含糊不清,走入误区”,等等。

但芦苇也不是一味喷人,看什么都不顺眼。他评价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就是“有文化坚守的品质”,也认为徐峥《泰囧》“类型明确可靠,不缺斤不少两有模有样”。另外,他对以下两人的评价(虽然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值得单独摘出来:

哈金 “《等待》……这部小说确实出类拔萃,因为中国小说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真实记忆方面,基本上是空白,鲜有作品能够直面今天生存的种种困惑。哈金……在小说技巧及品质方面明显地高于国内一些小说家。”

梅绍武 “我认为中国在功力上有资格翻译《洛丽塔》的,除梅绍武先生外断无他者,并为他未能翻译此书深觉遗憾。在梅先生的译作《普宁》里,才能品味到纳博科夫原作的博大与精巧、悲剧与喜剧、人性中的高尚与卑鄙的完美结合。”

受陈可辛委托,2001年芦苇把哈金的《等待》写成了电影剧本,但至今还没有拍出来。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