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道|中国人为什么爱扎堆吃饭、上厕所?

南周知道
2016-12-16 10:26
+ 订阅

随着时代发展,乡土社会面临严峻冲击,不过,中国人爱扎堆的特征依旧“本性难改”:在大学里有各种老乡会;单位里常常有派系;即便在欧美生活多年,中国人也依然生活在中国人圈子……这时,中国人的扎堆,更多是受了圈子文化的浸染。

有时想着成年人扎堆背后隐藏的不情愿,利益算计,我们怀念小时候,没有什么复杂的想法,一到下课就问同学,要一起去上厕所吗。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中国人为什么爱扎堆吃饭、上厕所?

2016年10月4日,日本东京,十一黄金周,中国游客在日本畅游畅买。(东方ic/图)

不少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个印象是,中国人做什么事都爱扎堆。比如中国人扎堆到某一个国家旅游,扎堆到某一家餐馆吃饭,扎堆到奢侈品店抢购东西……

而反躬自省,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喜欢和同学扎堆上学,扎堆放学,扎堆吃饭,甚至上厕所也要约着一起去;等进入社会生活,我们同样喜欢扎堆聊八卦,扎堆去唱K,扎堆去吃饭,扎堆着跟团出行……这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爱扎堆?

差序格局与名实分离

中国人爱扎堆,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要从中国绵延千年的乡土社会说起。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在农业聚落,即乡村形成之后,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熟悉的人、土地、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在这种强烈的“熟悉性”下,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中,人们因彼此熟悉而相互信任,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需要契约来保障。契约的强制只能滥觞于陌生人的关系之中。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为一个礼俗社会,而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

在礼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差序格局——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简单说,差序格局就是一个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差序格局与礼俗社会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在人际交往上,我们是同心圆式的人际关系,即我们爱跟与我们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人亲近,我们爱扎堆,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同心圆体系外的人,也很排斥——扎堆与排外本是一体两面。

而呈现在社会风尚上,就是名实分离。礼俗社会信奉的是长老的权力,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礼俗并不适应发展需求。于是,我们表面上承认或说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但在内容上加以注释和曲解,结果是,我们做一套,想另一套。具体在扎堆一事上,其实并非人人爱扎堆,而是当身边的人都这样做了,如果我不这么做了,就会显得另类和格格不入,那我索性参与好了。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扎堆,也是国人爱随大流和缺乏主见的一种体现。

人满为患的迪士尼。(新华社/图)

圈子文化的浸染

随着时代发展,乡土社会面临严峻冲击,不过,中国人爱扎堆的特征依旧“本性难改”:在大学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老乡会;单位里,常常有派系;甚至即便在欧美生活多年,中国人也依然生活在中国人圈子中——家庭医生是中国人、理发师也是中国人……这时,中国人的扎堆,与乡土社会的礼俗等关联不大,更多是受了圈子文化的浸染。

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模式,本就是圈子文化的土壤。当走出乡土进入陌生人社会时,当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作用微乎其微时,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将彼此团结起来的模式,即圈子,圈子的核心特征是拟血缘化,就是所谓的义结金兰、称兄道弟,什么“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把陌生人“血缘化”。这样一来,原本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关系就演变为如同兄弟、父子、乡亲一样的关系,在圈子里个体将重获乡土社会中的亲密、团结与互助。

但圈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不仅仅是因为它唤起乡土社会的温暖体验,更在于它有利可图。陌生人组成的圈子,常常是不同资源的交汇和整合,每个人都很容易发挥比较优势,使整个圈子内部优势互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你遇到什么棘手的难题了,我帮你摆平;你有什么需要,我也尽量满足你……正因为圈子具有核聚能量、相互保护的特点,很多人削减脑袋都想挤入某些圈子。

还记得王林吗?在这个民间伪大师周边,扎堆聚集了众多大明星、高官和富商。真的是王林那么会忽悠吗?非也。真相是,当他与名流权贵建立联系后,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圈子,他成为一位权力的掮客。在这个圈子里,富商很容易与某位高官攀上关系,高官可以与更高的官攀上关系,认识了王林,等于收获了巨大的人脉资源,甚至意味着权力的“庇佑”。这就是圈子的能量。

正因为圈子因利而聚,因此它常被用以权钱交易和利益勾兑,成为腐败绝好的温床。但圈子同样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毕竟以势相交,势倾则绝,以利相交,利穷则散。近些年来中央雷厉风行的反腐战中,我们听说了许多圈子的塌方式崩溃,政商朋友圈(比如盘古会),派系势力圈(比如山西帮),行业同盟圈(石油帮),就是圈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典型体现。

济南黑虎泉现百人扎堆泡脚。(网络图)

扎堆与内斗

圈子文化,荣耀时称兄道弟,但大难临头,相互揭穿也是触目惊心。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人爱扎堆,但扎堆的动机不纯——基本上是为了利益,自然也不可能形成正面意义上的团结。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就曾说,中国人最爱窝里斗。当然,腐败圈子的窝里斗是咎由自取,可是有时就连亲朋好友也窝里斗,就叫人心寒了。

中国人扎堆,往往是因为利益,而窝里斗,也是利字当头。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从来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这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历史上长期的多灾多难和物质匮乏,导致中国人始终有种“灾民心态”,人人都有种哄抢心态,面对利益,都想着赶紧捞一把就走,都生怕别人捞得比自己多。

另一方面,则是儒家文化的以利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加之长期以来的教育,鼓吹个体利益的奉献和牺牲,个体的利益欲求是被打压的。可逐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却长期以道德取代利益,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在利益追求上的“名实分离”。台面上大家大谈特谈要团结,要奉献要分享,我们也爱扎堆做事,看上去关系特好,可与此同时,每个人心中藏着“小九九”,紧盯着利益的蛋糕,一脸淡定但不知道背地里已经大战几个回合了。

当然,爱扎堆与窝里斗并没有必然联系,无论是爱扎堆还是爱独处,本质上并没有对错与是非之分,只是人的不同,才让这一举动具备了不同属性。

有时想着成年人扎堆背后隐藏的不情愿,利益算计,或者一团和气下的撕裂,我们真是怀念小时候,一到下课就问同学,要一起去上厕所吗。没有什么复杂的想法,只是想作伴快乐地去上个厕所而已。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