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王恒又从国外回来了。这次,他又去淘货了。
此行得意之作,是一套百年前的广州十三行出口欧洲的豪华玩具礼盒。孔明锁、九连环、七巧板、兵器模型、顶球……十件玩具装在一个木盒里,还附有说明书。
玩具保存得十分完好,象牙材质微微泛黄,彰显着它的久远历史。
△19世纪绘制的一幅石版画,描绘了十三行同文街一景。当时,同文街汇聚了各类洋货及中国土特产。
△19世纪中期绘制的一幅设色版画,描绘了当时广州街头店铺林立的场景。
55岁的王恒,觉得这套玩具实在很有意思。他甚至从这盒子里看到了很多现代玩具的影子。
“我可以再捐给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十三行博物馆里的银制活动虾,由王恒捐赠。
王恒口中的博物馆,国庆节前刚刚在广州开馆。收藏的近1600件(套)文物,记录着清代中国对欧美重要贸易口岸十三行的百年辉煌。
而这些文物中,属于王恒捐赠的就有1500多件。
心愿
沙面往北,跨过六二三路,拐向东北,是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现在是文化公园。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收藏的1600多件(套)文物均由王恒(中间)等海内外收藏家无偿捐赠。肖雄 摄
9月30日,十三行博物馆在这里正式开馆。被称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十三行,重新回到广州视野。开馆仪式上,体型清瘦、身着灰白西装的王恒,身份是“荣誉馆长”。
很少人知道他的确切身份。直到进馆,看到许多藏品的说明牌上写有“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字样,以及二楼展厅入口刻有“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的铭牌。
△清代,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象牙贸易和牙雕制作中心。雕工精细的针线盒、首饰盒、信插、明信片盒在欧美备受青睐。图为十三行博物馆里的清末象牙雕柳亭人物纹针线盒,由王恒捐赠。
△十三行博物馆里的象牙雕花卉人物纹名片盒,由王恒捐赠。
博物馆不大,一层展厅,文献和史料,展示了清代中国对欧美重要通商贸易口岸的百年辉煌。走上二楼,富丽堂皇的气息扑面而来,陈列的文物令人眼花缭乱。200多件广彩,200多件广绣,500多件通草画,40多件象牙扇,20多件银器,60多件五常家具,都是从欧美各国淘回来的清代十三行外贸工艺品。
1500多件,都是王恒淘回来的,前后花了20年。
2013年,王恒在报纸上看到了广州市荔湾区筹建十三行博物馆的消息。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心愿,于是捐出自己的藏品。
△十三行博物馆里的清末产银錾刻浮雕人物龙纹茶壶,由王恒捐赠。
在博物馆3年筹备期中,王恒除了捐出藏品,还远赴全球各地,忙着“补货”。“希望博物馆能够按照一个系列一个发展历程来展现给大众。一百多年前,十三行的商品可能就是从这里装船出发,远洋万里到世界各地,如今我要把它们找回来。”
寻宝
玩收藏,只为兴趣。
刚开始,王恒玩的是家具和民俗文物。家具,新旧都收,追求材质、工艺、造型。战国、两汉时期陶器,日本文物,欧美古董家具和艺术品,八音盒,留声机,电唱机。王恒甚至还建起了自己的私人音响博物馆。
玩着玩着,就想找点其他东西玩。学别人收藏字画。因为不熟门路,吃过亏上过当后,他把视线转到了十三行。其一,它是广州的。其二,它小众冷门。
到了2008年—2009年,王恒收藏十三行的东西进入非常疯狂的状态。此时恰逢经济危机。外国很多人破产,把收藏的东西拿出来卖掉。很多宝贝都是王恒在这个时期买回来的,包括很多流光溢彩的广彩花瓶。
△十三行博物馆里的清代通草水彩状元及第图,由王恒捐赠。
还有通草画,都是从英国、法国、美国等地买回来的,一张价格3000元到5000元不等。船合集价格则更贵,一张要1万元。
术业有专攻。十三行的东西收藏得多了,王恒打算系统学习一下。他特意从国外买了许多有关广彩瓷的书回来,对照实物,参考学习。他还去国外实地考察。
海内外朋友的帮助,亲自到国外搜寻,不知不觉20年,他收集了几千件清代十三行时期从广州出口外销的象牙、广彩、广绣、银器、珐琅器、通草画、玻璃画、五常家具等类别的工艺品。
△18世纪,广州生产的外销扇风靡欧美。图为十三行博物馆里的道光年间产的玳瑁雕扇骨广绣贴象牙面人物纹折扇,由王恒捐赠。
如今,除了捐给博物馆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十三行藏品,放在他的私人博物馆里。他的私人博物馆“藏身”郊区,5000多件藏品,世界各地各时期的音响、一系列的十三行藏品,混杂而居。
历史
王恒自己也没想过,他居然可以为博物馆系统地呈现广州十三行历史做出贡献,让十三行的威水史时隔百年重回大众视野。
△洛克菲勒广彩瓷色彩富丽,绘工精美,题材多样,被外国藏家追捧为“皇室瓷”。
博物馆开馆那天,王恒特意给嘉宾们介绍了那套从欧洲、美国分批收回来的洛克菲勒广彩瓷。洛克菲勒,广彩瓷。一个是美国传奇家族,一个是中国古典工艺。二者神奇地结合在一起。
最惹眼的,是那个描金人物纹的广彩水果篮,老外拿它来清洗水果,特别是洗葡萄,镂空的设计,可以滤出多余的水分。中式的工艺手法,西方的家庭用具,典型的十三行外销商品特色。
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王恒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让藏品自己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广彩瓷器出口外国后,欧洲工匠对它进行重新装饰改造,甚至改变其原有功能,使之成为一件中西合璧的艺术品。
他把那些长期逗留在国外的广彩带回故乡广州,按年份﹑按系列分类。一件件实物摆在那里,十三行的百年发展历程也就摆在了那里。一件件风格各异的瓷器,静静地描述着属于它自身,也属于广州的历史风情。
“作为广州人,真的要了解广州的历史。”在王恒看来,十三行不仅是广州的辉煌历史,也是展示广州的一张名片。
△伍秉鉴(1769—1843)于1801年接手掌管怡和行,1813年出任十三行总商,外商称他为伍浩官。
王恒说,十三行不仅是广州的辉煌历史,也是展示广州的一张名片。“十三行出过一个世界首富,就是伍秉鉴,到目前为止华人的世界首富就出现过这么一个。”
王恒感慨,现在了解十三行的人真不多,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太知道。
文字|钟丽婷 谭庆驹
图片|龚春辉(特别署名除外)
编辑|龚春辉
校对|潘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