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天堂”之名由何而来?估计80%江门人不知道
很多人都知道,“小鸟天堂”是江门新会的一片特有区域,最初从巴金先生《鸟的天堂》名篇中脱胎而来,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政府以“小鸟天堂”为名建设旅游景区,经1984年巴金先生题写“小鸟天堂”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但是,“小鸟天堂”之名由何而来,你知道吗?
△“小鸟天堂”航拍图片。
一开始,“小鸟天堂”只是一棵长于明末清初的水榕树,是天马村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风水建筑物“罗星凸”(即:水口处水流中突起的地方)。民间又流行称之为“雀墩”、“鸟墩”。
随着时间推移,大榕树独木成林,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雀,鸟树相依。1933年,巴金先生来到这里游览,为“水网环绕、独木成林、万鸟起落”的奇观所陶醉,写出散文名篇《鸟的天堂》。1933年8月1日,该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78年被正式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现入选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小鸟天堂”因此而被世人所知,并逐步深入人心。
△小鸟天堂榕树全景。
而“小鸟天堂”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新会县政府响应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建设旅游景区的指示要求,正式使用“小鸟天堂”之名。
1982年、1984年,当地政府两度委托巴金先生好友、大泽乡人陈洪有前往上海请巴金先生为“小鸟天堂”题字。今天大家所见到的“小鸟天堂”手迹、署名和落款就是巴金先生在1984年6月22日题写的。
△1984年6月,巴金为“小鸟天堂”题书。
80年代,新会县政府正式开始建设小鸟天堂景区。1997年新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会市保护小鸟天堂雀鸟暂行管理办法》,正式明确小鸟天堂的保护范围。2002年,小鸟天堂景区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2011年,小鸟天堂景区再次进行改造扩建,打造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小鸟天堂”已经逐步变成了江门五邑的一个地标,乃至广东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区域。
来源|新会侨报
编辑|龚春辉
校对|潘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