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2016-12-14 15:11
12月14日中午时分,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深圳国际低碳城内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仝飞舟和另3位志愿者走出大楼,温暖的阳光打在脸上,仝飞舟不禁伸出手挡在眼角,180天的“绿航星际”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成功完成,面对久违的阳光,她有些不适应。
与此同时,唐永康、罗杰、吴世云3位志愿者也纷纷向宿舍走去,一路不停地与同事们挥手打招呼,拥抱,共同庆祝试验的成功。
上午10时50分许,在众多媒体和业内嘉宾关注下,“4人180天试验”的4名志愿者完成任务顺利出舱,这标志着我国首次主导的“人与环境”领域大型国际试验——“绿航星际”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6月17日,在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期间,“绿航星际”试验正式启动,试验在370平方米的密闭循环舱内展开,4名参试志愿者生存所需的大部分水、食物,以及全部氧气都将依靠舱内复杂系统自给自足。其中指令长唐永康和唯一的女志愿者仝飞舟是来自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另外两名志愿者罗杰和吴世云则来自社会招募。
试验期间,唐永康、吴世云、罗杰、仝飞舟4名志愿者在狭小密空间里,克服生理和心理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24小时不间断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长期驻留作出贡献。
试验负责人、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在过去的180天里,他们按照试验大纲和指挥协同程序,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试验任务。平台14个子系统运行可靠,5类25个品种植物茁壮生长,635台(套)参试设备稳定工作,2大学科21个参试项目有序实施,实现了2大学科1700余项数据的连续采集,获取了大量详实可靠的试/实验数据和重要试/实验场景的声像资料。
本次试验中实现了4名志愿者所需氧气、水的再生式供应,实现了部分食物的再生式供给,完成了载人试验系统内物质流的动态平衡调控;初步实现了基础环境控制、物理化学再生生保以及生物再生生保等功能系统长期协同运行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建立了相应的系统控制策略;开展了面向中长期驻留任务中食品与营养保障、生活保障、卫生制度以及作息制度验证;进一步研究认识了志愿者长期处于特定封闭条件下的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工效学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完成了中长期飞行条件心理支持、医监医保以及生活物资管理等空间站项目有关的技术验证与数据积累。
李莹辉表示,此次试验已顺利圆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深化了我国对于第三代航天环控生保系统的认识,是发展高物质闭合度生命保障系统的一次重要的工程实践,为未来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术的预先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也为后续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同时,此次试/实验的相关成果也为我国空间站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据悉,4名志愿者随后将接受1个月的医学检查,舱体内部系统还将进行1个月的数据采集和试验,以保证科学数据的连续性。
【记者】陶清清
【摄影】朱洪波
【通讯员】关秋玲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