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保税区葡萄酒文化节开幕 3000多种葡萄酒等你品
南方日报 2016-12-13 08:15
许多年后,望着珠海保税区宽敞的道路和林立的楼宇,廖志平还经常会想起,他刚刚到来时四周都是高高芦苇荡的那个遥远下午。
作为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区,成立于1996年的珠海保税区已经迎来了弱冠之年。
20年,对于一个新生的开放区域来说,仅是一个开始。而当年来到珠海保税区的青年们,如今不少已年过半百。对于他们而言,20年代表整个青春。
从一片滩涂崛起为珠海开放的窗口、重要的门户,保税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浓缩着每个建设者的激情与汗水。
廖志平、邝沛林、张勇都是在保税区工作近20年的老“保税人”。他们共同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将和新的“保税人”续写新的辉煌。
从一片滩涂到开放园区
“那时,保税区还是一片滩涂,四周都是高高的芦苇荡。保税区域以铁丝网简单地围出来。”谈起第一次来到保税区的场景,今年51岁的廖志平还记忆犹新。
廖志平最早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后下海来到珠海。1998年,他通过考试竞聘上岗,正式进入保税区工作,现在的身份是珠海保税区统筹发展局局长。
他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区里只有20多人。自己对于什么是保税区也不清楚,只是觉得这个词汇比较时髦。”
在这片位于大马骝洲的地块上,有着不少水塘和芦苇荡,而越靠近河边的地方烂泥地越多,当时甚至没有通车道路直达保税区,只能先坐车到洪湾电厂,再步行进区。廖志平内心清楚:自己要做一头“开荒牛”,一切从零开始。
而车子能开到的地方,也并非一路顺畅。
珠海保税区管委会副调研员邝沛林回忆说,由于道路泥泞,存在不少沟壑,一些地方常常需要下车推车。不过,虽然弄得满身泥巴,但大家谁也不觉得辛苦。
珠海保税区建环局副局长张勇同样经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97年完成大学学业后,他进入保税区。由于是建筑专业毕业,张勇早期主要参与规划、工程建设等工作。
他说,保税区不少地方是滩涂,还有许多是填海而来,土质较差、地基很软。当时连打桩都是困难的事情,因为地下是很深的淤泥层,桩一打下去就跑掉或歪掉,后来只好吹沙填土,在淤泥层上堆沙土再打桩。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刚诞生的保税区和当时的这些年轻人,以饱满的斗志和干劲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让这片3平方公里的土地迎来蝶变。
20年风雨兼程,珠海保税区已从杂草丛生的滩涂,建设成为交通日益便利、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园区。
2015年,珠海保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8.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73.8亿元,年度进出口总额达29.5亿美元。近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19.6%。
“这些年看着保税区的建设过程,就像是见证自家孩子成长一样。我对这里的感情越来越深。”廖志平的一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众多老“保税人”的心声。
为保税区抓住历史性机遇
天然地理条件上的困难和障碍只是一个方面。
万事开头难,在保税区建设初期,资金筹措、招商引资的任务尤为艰巨。
那段日子里,时任珠海保税区财税局长的邝沛林“压力山大”。
他说,保税区初期的建设资金可以用“极度匮乏”来形容。通过不断与银行沟通做工作,区内第一笔启动资金800万元终于到位,并马上用于围网建设。
后来,经过协商争取,珠海市层面担保,保税区先后获得了两批次贷款,金额分别为2000万元、3亿元。这些资金如源头活水,很快用于厂房基建、道路建设、完善园区配套等,以解决企业入驻与配套服务等问题,并在1999年正式封关运作。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00年,摩天宇发动机维修项目在广东进行选址。一次偶然机会,时任企业负责人瓦尔特来到珠海,保税区管委会知悉后,主动出击,引导瓦尔特到保税区参观考察,在市层面的指导支持下积极对接企业,最终成功打动摩天宇落户。
项目确定后的大半年时间里,保税区的不少工作人员都在围绕企业开展服务。“摩天宇签约仪式和动工仪式的新闻报道也是我写的。”邝沛林一边展示当年的报纸剪报,一边自豪地说。
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维修等级最高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
以邝沛林为代表的“保税人”,成为珠海保税区招商引资、赢得企业认同的“招牌”。经过20年的发展,该区目前已聚集了超过900家企业,形成了以航空维修与培训、精密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而为了协助珠海保税区抓住最新的历史性机遇,廖志平也在继续“发光发热”。
几年前,他参观深圳福田保税区时发现,区内有一条一号通道,通过皇岗——落马洲大桥和香港落马洲口岸直接对接。通过该专用通道,货物可以直接来往于香港与福田保税区之间,十分高效便捷。这一模式让他深受启发且十分羡慕。
2012年,因港珠澳大桥连接线建设需要,相关单位对保税区内一家企业的宿舍楼进行拆迁。廖志平发现,原来港珠澳大桥在珠海的货运出口离保税区如此近。他想起了参观福田保税区时的一号通道模式,“珠海保税区也可以树立这样的区位优势”。
这意味着,珠海保税区有望一跃成为港珠澳大桥这一国际贸易通道的“桥头堡”,大桥通车将拉动珠江口西岸地区和保税区的货运运输需求大规模增长,进一步提升保税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如何以大桥为纽带承接产业发展?廖志平随即开始研究,后来和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方案:对接港珠澳大桥货运出口,在珠海保税区建立物流园。
2013年,他们还专门请广东省物流协会前来调研座谈。通过一步步完善,珠港澳物流合作园正从图纸“照进”现实。
期待新的腾飞
近20年的时光,当年在保税区的年轻人,已经从热血青春走进了成熟睿智。如今,他们“拿起笔”,继续为这片热土勾勒美好的图景。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将明显改善大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结构与布局,加速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珠海保税区迎来产业合作的全新机遇,成为直接受益者。
作为老“保税人”,廖志平深感重任在肩,正加紧推进珠港澳物流合作园等相关工作。
“港珠澳大桥的货运来到这边的出口,可以在保税区进行转接。按照要求,物流园将在大桥建成通车时,作为配套功能使用。”廖志平在规划图上比划着。
随着保税区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已经逐渐升级为招商选资,总体规划也更加系统、科学。
张勇主要负责区内重点项目及转型项目的审批和跟踪服务,他说,现在不是有钱就可以,还要综合各方面进行考量招商。既需要考量企业的定位、资质,看企业是否符合保税区发展总体规划、对园区发展是否有长期拉动作用;还要明确企业未来的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和税收强度指标等等,并签订协议书。
负责区内招商工作的邝沛林感受更深。
受益于珠海保税区推出航空标准件、3D打印、跨境电子商务等15项扶持政策,打造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航空标准件、3D打印技术、机器人设计、检测认证六大服务平台等举措,他的招商工作也发生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近期,保税区已与世界500强正威国际集团签订投资协议,拟在保税区建设“正威科创中心”。同时,保税区还引进了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新加坡生命科技园,围绕大桥经济引进百家达电商以及一批商贸、物流、仓储等项目。
“我觉得保税区未来将是一片投资乐土:功能愈加完善,经济高度发达,产业高度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并为全市、全省和大西南提供产业服务。”邝沛林憧憬着保税区的新未来。
打造珠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保税区正迎风振翅,奋力翱翔;“保税人”已燃烧激情,共襄盛举。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记者 吴帆